圖/中央社
菜價飆漲、搶種、狂跌的三部曲,幾乎年年上演,產地與市場價格的落差更是菜農心中的痛,在網路興起、返鄉青農增多下,傳統經由盤商行口運銷的方式產生質變,透過產銷班、自組合作社運銷或網路直銷,菜農化被動為主動,以多元運銷擺脫悲情,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運銷系統環節愈多 成本愈高
氣候異常成為常態、「菜土菜金」的波動仍大,除了生產結構面的調整,運銷體系的改革也是重點之一。農民受限於財力、採收人力、運送能力不足,以往只能透過大、中、小盤居中轉運,甚至有些經濟狀況不佳的菜農會先拿訂金來當成本,相對菜的訂價也受制於人,菜農變成代工,加上肥料、農藥近幾年翻倍漲,菜農的利潤更微薄了。
以高麗菜為例,一般農民沒辦法採收,只能和有倉儲、機器設備、專業採收工班人力的大盤合作,當市場價格崩跌、盤商不缺貨時,如果沒有固定合作的盤商,菜農只能依盤商喊價忍痛賣出,不然就只能落得以一顆10元低價開放高麗菜園供民眾「自採自買」。
有菜農就說,「盤商公斤買台斤賣,中間差了40%,都是他們賺走了」,但也有人為盤商說話,菜農子弟「文青別鬼扯」的鬼王劉志偉說,「玩農產品的風險非常大」,蔬果的保存期限非常短,而且非常容易出現損傷、腐敗,從產地到餐桌之間一層又一層的耗損外,蔬果還要確保能馬上賣掉,「有時市場上菜很多,就得壓低售價賠售」,這都是盤商自己要去承擔的買賣風險。
心痛拍賣市場將一大堆爛菜送進垃圾場,台大農發中心研究員林弘仁保守估計,葉菜類的耗損約10%至20%,遇到豪大雨又出太陽,還可能還上看30%至50%,這些都計入消費者要從口袋掏出的「成本」,加上紙箱、運費等管銷費用,產銷環節「多了一點」,零售價當然會比產地價高。
接受農產品生產者或販運商的委託,在批發市場內,批售青果、蔬菜給零售商,從中賺取利潤的商人,稱為「行口(中盤)」。每天過了午夜之後,裝滿蔬果的卡車陸續駛進果菜批發市場,接棒的行口已經蓄勢待發,準備卸貨、聯絡下游零售商,轉手間的利潤至少一成。
但是行口賣的價格和數量對農民來說,數字並不透明,隻手遮天的情形時有所聞,部分行口在蔬菜價格飆漲時,低價收購,高價販售,獲取較高的利潤;在價崩時,行口一定第一個降價,「你不降你去找別人賣,反正很多人要賣」,就算菜農隔天查了交易行情價,但一切都已船過水無痕,被坑最多也只能選擇下次換行口交易。
菜農最後一哩路 他助還要自助
傳統的運銷方式很有效率,但是也產生很多的問題,透過產地直送,或可協助縮短傳統產銷產生的弊端,尤其近年返鄉耕種的青年增多,加上網路資訊流通迅速,從產地到餐桌,通路不再只有一條。
這種情況尤其在農會和合作社的消長最明顯,彰化縣農業處長黃碧海表示,有些農民自組的大型合作社,不需透過盤商就可把農產品送到批發市場,因為機動性強,漸漸取代原本農會或盤商的功能,銷貨管道暢通,產銷價格就不會相差很懸殊。
擁有正式社員和贊助社員逾千位農戶的雲林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契作方式用西螺果菜市場當天價格向農民購買蔬菜,還做足採收後處理、分級、包裝等處理,請工作人員截切、即食加工、行銷、倉儲、配送、網路行銷等,採行全方位一條龍作業模式,菜農更有保障。
除了合作社打團體戰,有些農民因環境因素採自產自銷,像彰化縣和美鎮工廠多、土地貴、工人又不好請,務農的少,經濟規模太小,當地菜農葉榮昌說,行口到此收貨的效益不高,加上給小盤(販)的價格都會被要求以南部供貨價結帳,他就和太太上午到傳統市場賣菜,下午和晚上才到田裡工作,菜價不好時,多樣蔬菜可以「抓長補短」,菜價高時,少掉被抽一手的機會,賺錢不是問題。
電商平台新鮮宅配 效率仍是重點
台灣電商布建完善、金流物流發展快速,農業轉型電商化已成為新興經營趨勢,這幾年在電商平台發光發熱的「阿璋的地瓜」,上架三週即銷售2356斤,占總季銷量達六至七成透過網路販售,不僅少掉中間盤商的利益分配,還能縮短農人和消費者的距離,一炮打響知名度。
不過,目前農產品傳統運銷效率還是比電商高,尤其電商仍難以解決倉儲和運送問題,如果只是轉單,沒有顧好品質或準時交貨,很難會帶給民眾好的消費體驗,不僅糾紛恐會層出不窮,平台交易量也會每況愈下,菜農只好又回去傳統產銷模式,再陷菜土菜金的輪迴。
農產品運銷最後一哩路除了傳統市場,量販店、合作社、電商平台,甚至便利商店也開始加入戰局,以往只能將收成交給盤商的菜農選項變多,但也更注重經營的眉角及品牌信任度,政府單位要如何化解其中的瓶頸,幫助農夫賺取合理利潤,或許就能引導菜農改採計畫生產的模式,穩定產量,根本解決供需問題。(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17/06/25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