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商周
總統蔡英文團隊執政滿1年,在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近日所做的民調中,施政滿意度卻跌到只剩18.4%,讓民眾無感的拚經濟成績單是一大主因,如何帶領台灣企業提升競爭力打敗不景氣,已是政府當前最關鍵的課題,但要面對的情勢卻將更加嚴峻,因為根據中華徵信所的最新中型集團統計調查,出現一個台灣過去10年從沒遇過的新挑戰——中型集團消失中!
根據中華徵信所的定義,中型集團為年營收與資產均達到新台幣20到50億元規模,同時至少擁有3家以上企業。該所總編輯劉任自2006年起,針對中型集團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去年數據讓他嚇了一大跳,除了營收與獲利第3度出現衰退外,從來只增不減的樣本數量竟首次減少了23家。
進一步攤開歷年資料比對發現,在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雖有39家企業退出中型集團,但卻仍有多達66家來自不同產業的新秀企業補上缺口,帶來新成長動能撐住台灣經濟。然而2016年,新進榜企業只剩31家,連2009年的一半都不到,出現高達8%的衰退,這凸顯出小型集團企業晉升中型集團企業的成長動能喪失。
房地產業衰退占整體三成
錢被套牢,「窮到只剩房子」
此外,在2016年跌出中型集團的19家企業中,衰退最明顯的是占整體中型集團超過3成的房地產相關業者,而且11家從大型集團跌落成為中型集團的企業中,房地產相關業者就占近4成,反觀同時間從中型集團晉升大型集團的13家企業,也僅剩1家營建業者,雖然還有5家新晉升中型集團的營建業者,但只剩1家業者還能靠完工建案入帳來維持獲利成長,其餘獲利全部衰退。
比對歷年資料也能發現,這個族群在2012年從原本頂多8家,成長到跨進2位數大門後,已經一路擴張到26家。如果沒有這股因為炒房而起的勢力撐住的話,中型集團成長家數的首度衰退現象,可能會提早在2012年時就發生。
台灣房地產業者主要靠賺土地增值財為生,它們的崛起成中型集團背後代表是熱錢墊高房價所產生的利潤,被吹大的泡泡一旦開始消風,還會有大量的資金被套牢,無法變現做其他投資,對於這種被業者形容成「台灣窮到只剩房子」的情況,熟悉房地產發展的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坦言:「這樣相當畸形,不健康,也不正常。」
除此之外,總結多位學者與企業家的看法,還有國際競爭更激烈、台灣產業環境不佳、二代不願接班、企業陷入轉型陣痛期、國際關稅壁壘與匯率問題等都是可能的中型集團消失原因,而從數據來看,中型集團進出大型集團的企業家數約略相當,很明顯是小型集團能突圍的數量不足導致,因而形成一種集團階級流動停滯的現象。
如果把台灣看成一家企業,中型集團就如同優秀的儲備幹部一樣的重要,「台灣經濟想要變好,中型集團數量就必須夠多才行,」劉任說,想要翻轉台灣經濟,除了企業主要努力,提供一個可以讓企業能正常升遷的良好產業政策與環境,也是小英政府責無旁貸的重要責任。
【更多報導】
34歲工程師升主管,加薪只夠每天買1個便當...一個上班族之死:誰說努力就有回報
多喝水不會軟化大便、多運動不會讓便祕改善...關於便祕你一直搞錯的幾件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17/06/01 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