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狂飆!拜登政權亮紅燈 專家曝緊握貿易保護主義原因

作者 台灣銀行家

2022/07/13 13:40
美國物價明顯飆升,使拜登總統陷入政治危機。(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作者:David Stinson孫維德(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

【台灣銀行家】亞洲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地區。美國想要用亞洲政策保障美國利益,就必須把政策訂得夠有意義,不能只是繞過國會而已。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商店貨架空空如也,美國物價明顯飆升。今年5月,許多嬰幼兒不可或缺的配方奶粉開始短缺,不少人因此開始關注供應鏈韌性,進一步呼籲產業回流,使拜登總統陷入政治危機。
 


不過這類產品其實大部分都已經在美國生產,問題並不是因為過度仰賴進口,而是在供應過度集中。美國的配方奶粉幾乎都由4家公司生產,其中一家爆發食安問題,生產線今年初被勒令關閉。至於海外工廠則具備足夠的生產力,有些品質甚至比美國更好,但因為進口問題被拒於門外。


呼籲廠商回流的動機有很多,但未必全都合理。有些人是真正想要廠商回流,有些則是想要「朋友相挺」(Friendshoring),也就是把生產線移轉到監理標準類似的地緣政治盟友國家。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會影響全球大部分的國家,但美國政治圈還沒有開始認真討論,而美國的貿易政策正是因此無法好好決定。
 

想加入哪些支柱?自己選

拜登總統5月23日在東京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這是拜登政府國際貿易政策的核心,但其實只是輕量級的貿易協議,沒有處理到最關鍵的關稅問題。印太經濟架構的四大支柱:「國際貿易」、「供應鏈彈性」、「環保經濟」、「公平經濟」,分別由美國不同的政府機構管理,各簽署國可以自己選擇要加入哪幾項支柱,而每個國家分別會怎麼選擇,目前還有待觀察。


美國中間偏右的智庫──美國行動論壇國際經濟政策部(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at the American Action Forum)主任Tori Smith表示,「印太經濟架構不是自由貿易協定,而是美國行政部門為了協商印太地區的標準與規則,而提出來的行動。」拜登之所以採取這種非正式作法,是為了讓政府不需要國會同意,就能跟其他國家在這些問題上達成具體談判結果。他知道在這個時間點去指望共和黨太過有勇無謀,民主黨則是很可能在今年11月同時丟掉參眾兩院。

美國在亞洲貿易政策的其中一項主要目標,就是幫鄰國找一個市場來代替中國。但Tori Smith認為,IPEF因為結構關係,很難真正威脅到中國。
目前加入IPEF的國家,包括澳洲、紐西蘭、汶萊、印度、印尼、日本、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之所以沒有把台灣納入首輪名單,是因為擔心若IPEF有台灣而沒有中國,可能政治性過於明顯,讓其他南亞國家進退兩難。

所以美國一方面不邀請台灣進入IPEF,一方面宣布跟台灣達成雙邊貿易協定(BTA)。台灣花了很多年,甚至幾十年,才終於達成這項重要結果。而美國與印太國家更密切的多邊交流,例如加強與這些國家之間的整合,會在台灣問題依然棘手的狀態下,讓美國對印太地區穩定的承諾更可信。

腳踏車外交
 


不過美國無論想用什麼方式來促進與亞洲地區的貿易,以及改變亞太局勢,效果都不太可能比之前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更好。CPTPP是一項以經濟改革為核心的多邊貿易協定,照理來說可以透過增加貿易流動,讓其他國家進一步接受美國的治理理念;甚至讓中國有機會跟美國加入同一個經濟共同體,緩和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

退出CPTPP是前總統川普的重大競選政見之一,川普之前的對手希拉蕊‧柯林頓明明過去曾經促成該協議,卻也在競選中背棄,表示美國政治局勢當時已大幅轉變。川普上任之後,甚至開始與中國打貿易戰。而俄烏戰爭時期,人們也看見拜登政府承認中國的威脅,同時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多邊關係,並大力支持盟友,藉此做出有別於川普的外交政策,不要像川普那樣讓德國與南韓這類關鍵國家質疑美國的意圖。

所以當下的問題是,拜登到底要跟亞洲國家建立怎樣的多邊關係。越來越多跡象顯示,美國可能會降低對中貿易戰的強度。之前的貿易戰訂出了兩份進口商品關稅清單,分別於2018年7月6日與8月23日生效,美國法律規定,這些清單4年之後都必須重新審議。

審議的時刻已近在眼前,美國很有可能藉此機會降低關稅,負責國際經濟的白宮國家安全副顧問辛格(Daleep Singh)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表示,「為什麼要對腳踏車、成衣、內衣徵收關稅?至少對很多商品徵收關稅……我都不知道能達成什麼戰略目的。」美國政府急於希望讓貿易問題不只是一場「文化戰爭」,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工會成員,他們明顯反對降低關稅,而且也不太可能支持美國把生產線轉到盟友國家。

適時放手才是藝術
 


不過這表面上的差異,並不表示美國政府如今已經撤銷川普時期對中國的敵意。因為局勢必須穩定下來,美國才能在緊要關頭真正制裁中國。有時候必須暫時鬆手,之後才能獲得更大的優勢。而且烏俄戰爭的局勢已經嚴重超過了中國能掌控的範圍,是美國的大好機會。

但當下還要考慮一些規模更大的地緣政治問題,不少重要思想家最近都認為,美國應該在把重心轉移到其他國家之際,用「緩和政策」(Détente)來應付中國;不過台灣的安全問題讓這種策略顯得不太實際,支持「緩和政策」的人也遲遲不去說明他們跟反對者可以達成哪些基本共識。

蘇格蘭裔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認為「照理來說,拜登應該要在尼克森訪華50周年紀念拜訪北京,而不是在東京發表聲明強力挺台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Francis Gavin教授則在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Affairs)上呼籲美中雙方「都停止最近這些可能羞辱對方,甚至引爆戰爭的行為」。但這些說法都預設台灣會放棄自己的安全,所以都是空談。

當然,從貿易的角度來看,緩和政策相當合理。很多人都把美國國內對於貿易制裁的辯論,當成一種意識型態之爭;但真說起來,要不要進行貿易制裁,其實跟軍事實力很有關係。從這種角度看,既然中國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對台灣做出任何侵略行為,美國為什麼要同時跟中俄兩國開戰?

另一方面,在中國的外資企業都紛紛發現,無論是美國的關稅,還是中國的「清零」等各項政策,政治對生意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無論關稅方向如何演變,大部分的外資可能都會想陸續撤出中國。

因此,拜登之所以選擇強力挺台,可能不只是為了因應通膨問題。外交與國安因素似乎對美國的經濟政策越來越重要,而與台灣的雙邊貿易協定更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美國商務部部長Gina Raimondo最近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對CNBC表示,「我們需要的是讓晶片在美國生產,而非讓盟友生產。」台灣的半導體晶圓能力,已經成為美國、甚至其他所有國家都無法超越的瓶頸,所以美國想要讓晶片脫離地緣政治危機,想想也不足為奇。不過有趣的是,其實其他國家也有晶圓廠,真正的問題是美國落後了一大截。

搶手晶片人人要


到目前為止,晶片需求依然對台灣有利。美國的晶片生產能力太差,所以台灣,甚至南韓的晶片市場,目前都還穩坐泰山。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一直不願公開捍衛這些盟友的經濟利益。此外,即使美國真能像商務部部長Raimondo所言自產晶片,大概也無法讓晶片供應量更穩定。

川普已經卸任,但「美國優先」政策的遺緒依然持續至今。而且不得不提,他對勞工團體的態度比大部分共和黨都友善很多,所以涉及勞工的政策當然也一直延續到拜登政府。也許下一任總統會說,光靠工會無法撐起經濟,而是經濟要先拚起來,才能讓工會更強大。但只要找不到外國買家購買美國產品,貿易逆差問題就永遠不會解決。

亞洲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地區。美國想要用亞洲政策保障美國利益,就必須把政策訂得夠有意義,不能只是繞過國會而已。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更新時間:2022/07/13 13:40

作者

台灣銀行家

  • 台灣金融研訓院創辦《台灣銀行家》雜誌所涵蓋議題報導領域,除了銀行業、證券、保險與金控,亦對國內外政經社會議題、產業趨勢、金融教育等多有關注。期望藉由深入淺出的內容,協助讀者掌握金融情勢變化、重要政策,以及金融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亦延請知名學者專家為本雜誌執筆撰文,提供深入觀點。期許能成為提供國內金融業與從業人員充實專業知能,提升競爭力,促進金融知識普及與資訊交流之最重要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