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一場關於數位轉型的線上會議。(圖/TVBS)
作者:孫維德David Stinson(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
【台灣銀行家】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了線上國際金融科技大會,主題為數位轉型的三大要件――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轉型。金融機構必須了解這三方面,而某些公司將在其中一個或多個領域打造出新利基。
今年8月20日,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了一場線上國際金融科技大會(International FinTech Conference),主題是數位轉型的三大要件――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轉型。三個關鍵正好分別涉及數位轉型的統計、金融、計算機層面,每個層面對應一整個專業領域。金融機構必須了解這三方面,而某些公司將在其中一個或多個領域打造出新利基。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負責分享人工智慧這一塊。新加坡KPMG亞太區法証會計主管林靖國(Lem Chin Kok)舉了幾個案例來說明自動化資料探勘(Data mining)的好處。其中一個案例是使用非監督式學習來提出警報,這種模式並不事先設定好學習目標,而是直接尋找不同項目中的共通模式,然後將產生的集群送入一個設好規則的系統,該系統會為每一個集群設定專屬的風險門檻。
另一個案例是使用人工智慧來大幅減少錯誤警報。如果一個系統需要人類來整理大量誤判的資料,即使這個系統能找到所有目標也毫無意義,因為這既占用了時間,又減少了可以用來改善系統的資源。第三個案例則讓人看到技術如何改善客戶體驗、加強查帳和藉由標準化決策降低整體風險。
如果原本只是為了改善既有的流程而使用AI,那麼前述的好處可能就不是那麼顯著。林靖國說,「使用人工智慧來輔助20年前的應用程式,就像是在自行車上安裝火箭,以為這樣就能飛上火星。」但新科技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為了發現哪裡可以創造新價值。
數位化轉型的區塊鏈領域,則由世界領先的區塊鏈軟體公司ConsenSys來報告。ConsenSys專攻在公共區塊鏈平台以太坊(Ethereum)上用智慧型合約推動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DeFi包括了所有在區塊鏈上的金融應用,使用者利用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中進行穩定幣(Stablecoins)交易、借貸、保險、衍生性商品、證券等這類「金融基礎元素」(Financial Primitives)。DeFi近來發展非常迅速,它的唯一位址在2020年1月只有10萬個,也就是說當時只有10萬個使用者,到2021年1月已經超過了120萬。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立228年以來只成交了2,800個貨幣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龍頭Uniswap在一年內就成交了36,000個。銀行業必須密切關注這項趨勢。區塊鏈軟體公司ConsenSys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夏多希(Charles d'Haussy)說,「如果只把區塊鏈當成一種技術而非一種戰略,那麼這類業務就會流向科技公司,不會流向銀行。」
雲端轉型之路永無止境
最後,台灣微軟顧問服務事業群總經理林義評向我們簡介了雲端轉型。雲端轉型不只是引進一套數位工具,還牽涉到資料管理、資料的生命週期、資料架構這些高階決策。人們最近越來越在意資料管理,例如資料完整性、隱私、資安標準等問題;而資料的生命週期,則會跟誰「擁有」資料、資料在每個系統會停留多久、如何在不同系統之間傳輸比對有關。
至於資料架構則是指「如何管理存放資料的容器」,包括如何管理存取權限與詮釋資料(Metadata)等。這類問題經常無法靠管理策略來解決,但企業收購的目標所使用的資料系統一旦無法相容於企業原本的系統,資料架構就還是很重要。金融控股公司旗下通常都會有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而這類公司的資料系統通常都不完善。
雲端轉型必須根據企業的財務目標和業務目標,一步一步慢慢達成。銀行可以先嘗試某些部分,然後再建立整套成熟的資料傳輸途徑與傳輸流程。等到轉型終於完成,開展新業務的創新速度就會大幅增加,企業的風險也完全可以在線上管理。以情報為核心的企業,可以根據客戶的特質與客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也能分析營運資料來提高公司效率,或能夠用遠距科技來改良產品,並藉由員工的回饋,讓工作更有效。
這些貴賓的演講告訴我們,數位轉型跟升級IT系統或升級圖片畫質有很大的差異。升級設備所能達成的效果很容易預期,但成功的數位轉型卻需要重新制定戰略,為自己設定全新的競爭格局。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1/10/15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