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TVBS
政府積極發展綠能並建置水域型太陽光電,卻因可能影響環境引發疑慮,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指出,太陽光電建置應進行生態調查並合理設計設備及場址,才能達到與環境共生目標。
政府為達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規劃目標提升再生能源達20%比例,並於2016年核定「太陽光電兩年計畫」,陸續於屏東大武丁等四個滯洪池及高雄阿公店水庫建置水域型太陽光電。
雖然太陽光電屬於綠能,但建置後仍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學者對此議題進行回應並發新聞指出,要減少民眾對太陽光電發展的疑慮,應全面進行生態調查並合理設計設備及場址。
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丁宗蘇透過新聞稿指出,目前地面型太陽光電設施裝設地點種類繁多,且裝設地點的生態特性有極大差異,但僅有國家級濕地需要進行環評,在其他生態環境設置太陽光電的影響,目前了解不足,且無足夠法源支撐。
丁宗蘇表示,若植物只能生存於光電板間的縫隙,光合作用將大幅減少,原本生態系恐將受影響,且每個地區能容納的生物族群量都有限,若設置大量太陽光電設施,會截斷生態系能量來源,也剝奪生物生存空間。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助理教授戴秀雄認為,太陽光電設施所能影響的僅限於遮蔭效果,其他影響元素可透過設計施工進行調整,太陽光電設施是否會影響鄰近生態系,與其設計有關,因此事前的充分調查、評估與謹慎的設計施工,都是必須注意的環節。(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18/08/14 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