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美 生態片始祖劉燕明捐畢生心血

2018/03/16 23:20
圖/TVBS

早在30多年前就有開始人默默耕耘生態攝影,扛著40多公斤重的器材到山上去,拍攝野生動物。他是導演劉燕明,被稱作台灣生態攝影的始祖。從1984年開始拍攝紀錄片,累積了20部生態紀錄片作品、光是膠捲就有700捲以上。劉燕明導演認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他決定將所有的拍攝影像全部捐給林務局。

清晨的森林,雲霧繚繞就像身在夢境,各式各樣不同的野生動物在裡面生活,像是藍腹鷴在林子裡面散步,還有雄鷹餵食幼雛的模樣,全都呈現在鏡頭前面。

 


拍下這些珍貴畫面的是台灣生態導演第一人劉燕明,劉導專注在生態攝影超過30年,當初會開啟拍攝野生動物的興趣,其實源自於國外的雜誌。

劉燕明說他從小到接觸野生動物,30幾歲之前他不認為台灣有野生動物,因為在動物園看到的動物都是非洲的,教科書更糟糕,根本沒講台灣的動物。

 


劉燕明1984年在淡水河口拍關渡鳥,現任中央社董事長同時也是知名作家劉克襄,也陪著他拍了一整年,最後記累積了總長3萬多呎膠卷,推出台灣第一部生態紀錄片《淡水河水鳥歲時記》。

劉克襄說躲在一個地方不動真的非常辛苦,可是因為不動,鳥到你前面的時候,有時候0.5秒鐘或那1秒鐘快樂,可能是你一輩子的記憶!

劉燕明之後又陸續拍了《台灣獼猴》、《藍鵲飛過》、《台灣野鳥百年紀》3部生態紀錄片,是台灣生態紀錄片的始祖。

劉燕明說,當初不知道要如何接近野生動物,都是邊拍邊學,例如拍雄鷹,把拍攝台架在7到8層樓的大樹上,掩蔽體要做得非常非常好,雄鷹眼睛很銳利,所以不管你穿迷彩也好,或是做動作也好,都是安慰自己,事實上牠都看得到。

過去台灣對本土野生動物瞭解很少,劉導說一邊在攝影的同時也是更認識他們,而他這36年來累積的大量影像資料,現在也全數捐給林務局。

劉燕明說,這些台灣野生動物資料不是他私人的財產,它屬於全台灣人民的,所以也不能算捐,只能算說「還」給社會。

來到收藏室可以看有兩大櫃的冷凍櫃,裡面不是食物,而是730卷滿滿的膠卷,為什麼要使用這種方式做保存呢?因為台灣的環境屬於高溫高濕,透過冷凍保存法才不會破壞膠卷裡面的藥膜,讓畫質保存下來。
 




除了膠捲,還有已經數位化的部分共300多TB,林務局正積極和劉燕明一起編目整理,希望能盡快呈現在世人眼前。林務局長林華慶說可以去重新剪輯出主題性的紀錄片,或者是其他的短、中、長片。

劉克襄也說,如果那時候沒有紀錄,我們就沒有影像知道30多年前1980年代關渡沼澤區、還有淡水河口,現在已經面目全非,或者說已經改變的地方;那個地貌如果沒有36年前他的攝影記錄、長時記錄,是找不到那樣原始的東西。

未來這些珍貴的影像紀錄,將會用在環境教育上頭,開放給公益性質的活動使用,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的物種及生態。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能不能年中換Audi就靠這個

👉討論度爆表的精油精露保養,你還不知道嗎?

👉洗三天排水孔就超有感


更新時間:2018/03/16 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