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央社
農曆7月普渡時,多數廟宇都會「殺豬公」,但隨著生活習慣改變,台南市安平區舊聚落出現「香腸豬」的變通作法,也就是用香腸形塑成豬公當祭品,方便信徒祭拜後分食。
台南文獻「安平十角頭社廟宇農曆7月的普度祭典」專文中提到,「香腸豬」是安平舊聚落常見的祭品,頗受安平人喜愛。
撰文的民間信仰記錄者吳明勳今天受訪時說,早年農曆7月普渡,多數廟宇會「殺豬公」獻祭,有些地方還會舉辦「神豬」比賽,相互競逐誰家養的豬又大又重。
普渡獻祭的豬公,多由數人或數十人合資,獻祭後再分食,1顆豬頭、4隻豬腳、1根豬尾巴等數量有限的部位,就看出資眾人如何商議分配。
不過,隨著生活習慣改變,多人分食一頭豬公,不容易又麻煩,「香腸豬」的變通作法應運而生;吳明勳說,30、40年前,安平舊聚落開始出現「香腸豬」,獻祭後便於分食,受到歡迎,逐漸普及到安平全區。
一般來說,廟宇獻祭「香腸豬」,多是兩隻,有成雙成對的意涵;「香腸豬」的體型多是固定的,差別在於重量,若是香腸密度較高,就會比較重,價格則取決於當下的豬肉賣價,相同大小重量的「香腸豬」,每年價格都不太一樣。
吳明勳表示,安平舊聚落「香腸豬」因方便分食,不只在安平受歡迎,台南其他區域已有廟宇仿效,以「香腸豬」取代「殺豬公」,但他未在外縣市看過「香腸豬」。(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17/09/08 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