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島生態調查曝光 龍王鯛讓學者驚喜

2017/07/17 10:06
圖/中央社

「在東沙潛水20幾年來,只看過1尾龍王鯛,這次在太平島1個半月看到5尾,這最讓我驚喜,代表這裡狀況真的很好」,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在太平島調查的第一手資料首度曝光。

近年來南海主權爭議持續不斷,加速該海域珊瑚礁生態系功能衰退。為了解南沙太平島周邊海域水產動植物資源現況和珊瑚礁生態變化,漁業署委託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及其團隊,在4月6日至5月19日前往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海域進行水產資源調查。

 


調查團隊拍攝的短片與最新發現,首度在媒體曝光。

成群的金帶擬鬚鯛、裸鰆、尖翅燕魚、擬金眼鯛,從身邊游過;比人還高大的桶狀海綿、少見的卷曲氣泡珊瑚、綠蠵龜、龍王鯛;太平島海底多樣生態,透過調查團隊的影片呈現在世人眼前。

鄭明修說,調查團隊共發現41種太平島新紀錄物種,包括1種魚類、11種藻類和29種珊瑚(其中有12種是台灣珊瑚新紀錄種)。
 


特別是龍王鯛,在這次調查發現有5尾,牠已列入台灣野生保育動物名錄,十分稀有珍貴。

鄭明修說,龍王鯛是海底的明星、是潛水的金雞母,它會跟人互動,觀光客最愛去看它,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龍王鯛,就可以賺進許多觀光財。

去年發生綠島民宿業者獵捕龍王鯛事件,引起輿論撻伐。鄭明修說,綠島龍王鯛事件,在臉書有300萬人的點閱率,可見社會多麼關注此事。

鄭明修感嘆,台灣的「海鮮文化」勝過「海洋文化」,保育概念需要媒體幫忙宣導。

他說,綠島這麼大,目前剩不到6隻龍王鯛;過去他在東沙潛水,20幾年來只看到1尾龍王鯛,這次在太平島1個半月的調查過程,就看到5尾,從魚身大小色斑不一樣,確定是不同隻,「這是最讓我驚喜的,這代表這裡的狀況真的很好。」

鄭明修還說,調查團隊每天潛水都可以看見綠蠵龜;每年上島的母龜平均約40到50隻。

「妳看,海水這麼淺的地方,就有那麼大的珊瑚,表示比較沒有人為破壞」,鄭明修說,這次調查發現太平島海域活珊瑚覆蓋率高達60%到80%,在國際珊瑚礁生態優劣標準屬於「優」與「特優」等級。
 


他說,種類多樣的珊瑚彼此互相層疊穿插,造就高複雜度的珊瑚礁棲地,吸引許多幼魚棲息,調查團隊也觀察到不少食物鏈上層的肉食性魚類,600分鐘的調查時間內,共記錄到3083隻個體,涵蓋19科125種,顯示太平島的魚類生態相當豐富完整。

鄭明修指出,以殼狀珊瑚藻為優勢的底質環境,吸引許多幼體珊瑚固著,調查發現太平島海域幼體珊瑚密度高出墾丁海域平均值1.5倍。

他說,如此高的幼體珊瑚密度,更凸顯太平島是台灣海洋國土中,具有高生態恢復力的珊瑚礁,對於颱風或聖嬰現象等自然擾動有較高的復原能力。

鄭明修說,相對於對岸,在很多地方吹填造島,破壞很大,太平島是很多海洋生物的種源庫、庇護所,他很榮幸能做這個調查,在這裡看到30、40年前台灣的景象。

鄭明修表示,目前只是初版報告,9月初會再做一些調查,並向漁業署做簡報。(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

👉天然護膚市場升溫!無添加敏肌也可用

👉精油保養最低49折再享1111折111

👉0水保養・以油養膚,精油保養快跟上


更新時間:2017/07/17 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