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原住民重要的文化資產,各族都有許多獨特的傳統樂器,像是竹鐘和木琴,每種樂器都有它的特色和科學原理。
敲敲打打、又吹又彈,台南市東區德高國小的陳茂盛校長,師生們靠著活力嘹亮的歌唱,搭配取材自天然資源的樂器,共同演奏出美妙和諧的音樂。
教育局原民中心課程教學組長李文獻:「這裡的樂器有分成2種,一個是空氣柱的振動、一個是實際上物體的振動,裡面的空氣柱如果比較短,它的音調就會比較高。那如果它的空氣柱比較長,音調就會比較低,所以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樂器能發出聲音,是因為發聲體振動時,會擾動附近的空氣,使空氣產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當振動頻率在20到2萬赫茲之間,我們的耳朵就能聽到聲音,聲波的波長越短代表頻率越大、音調越高,而不同的波形則有不同的音色,這就是為什麼樂器發出的聲音如此豐富。
教育局原民中心主任白惠蘭:「原住民的樂器,是社會大眾瞭解原住民的一個重要的管道,原住民的樂器其實不是只有表演的功能,它還有一個文化的傳承,所以原住民的樂器保存,是非常地重要刻不容緩的事情,我們原民中心就在推廣這些樂器的使用。」
豐富的原住民音樂與歌謠,是原住民生活的重要文化資產,值得好好研究、保存與傳承。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16/12/26 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