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珊瑚面臨破壞 海科館積極復育

2016/07/11 21:51

每年3月到4月,是南台灣珊瑚產卵的主要季節,北部則比南部晚一個月,海洋中的珊瑚礁其實生長得很緩慢,有時候甚至一年長不到1公分,如今還面臨人為破壞或自然威脅,因此海科館已經進行復育工作多年。

台灣的珊瑚生態豐富又美麗,但卻面臨自然威脅與人為破壞。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助理蔡宇鴻:「所謂人為破壞比方說我們開發森林,水土保持沒有做好,(等到)大雨來的時候,會把所有的泥沙往海裡面沖,泥沙覆蓋住珊瑚,珊瑚就會死亡,然後第2就是工業的破壞,比如說排放廢水,(還有)最近的大堡礁有溫度變化,造成珊瑚的大量死亡。」

珊瑚的繁殖分為有性及無性,其中有性生殖是指,精卵結合後進行細胞分裂,進入囊胚期,發育成有纖毛可游泳的實囊幼蟲,接著著床後形成骨骼,再長成珊瑚群體,這個過程有2種模式,排放型是珊瑚,將卵子和精子排放到海洋中,進行外部授精後發育成幼蟲,而某些種類的珊瑚則靠孵育型,受精卵留在體內發育一段時間後,才釋放到水層中去尋找合適的著生地點。

除了珊瑚,海科館潮境海洋中心,多年來也復育小丑魚有成,小丑魚本身有黏液,不怕海葵刺細胞的攻擊,可以得到保護,小丑魚則協助清潔海葵,趕走天敵和提供食物,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助理蔡宇鴻:「小丑魚下面躺的,那塊像地毯一樣 這是地毯海葵,望海巷海灣的小丑魚資源,已經越來越少,推斷原因可能是被人為捕捉,或是自然淘汰,不一定。」

海洋生態是地球珍貴的寶藏,好好保育,才能維持大海的多樣性與生命力。



圖/TVBS

更新時間:2016/07/12 00: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