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台灣小孩從小就要學「注音符號」,不過近日有網友發現,現在的注音符號竟然和小時候學的不一樣了,而其中差別就在於「順序」,網友發現原本最後一個注音是「ㄦ」,現在卻變成「ㄧ、ㄨ、ㄩ」排在最後。
原PO在Dcard上發文詢問,「請問現在教育部ㄅㄆㄇ注音順序有變?」提到他收到學校課本時,發現注音符號的順序,跟小時候學的順序不同,「ㄧ、ㄨ、ㄩ」排在注音符號的最後,讓他疑惑這樣是對的嗎?
許多網友也紛紛留言,「我學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如果是用唸的ㄧㄨㄩ在前面,但是有些字典ㄧㄨㄩ會排在後面」,也有其他人笑稱「還能記得幼稚園學的注音順序的人是神吧」、「A-Z背很熟,ㄅㄆㄇ反而背得2266」、「最好笑的是你隨機抽一個路人背,很常會漏掉一些」。
有些注音符號排序,ㄧㄨㄩ會排在後面。(圖/翻攝自教育部筆順網行動版)
不過就有內行民眾透露,「一直以來都有兩種版本」、「小時候就有兩個版本了,不過我比較喜歡ㄧㄨㄩ在中間的」、「以前就有二種版本了」、「ㄧㄨㄩ擺在前後都沒差,因為他們三個自己是一個類別(介音),所以不論是先韻母再介音,或先介音再韻母,只要自己習慣就好」。
注音符號是在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佈、1919年順序調整,頒發「ㄦ」在最後面的版本,這時注音符號有「ㄪ、ㄬ、ㄫ」沒有「ㄜ」;1920年正式增加字母「ㄜ」,1928年再次更動次序把「ㄧ、ㄨ、ㄩ」改到「ㄦ」後;1930年將「注音字母」的名稱改為「注音符號」;1932年廢除「ㄪ、ㄬ、ㄫ」3個注音符號。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4/09/23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