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說】10歲的他想自殺 不願人生被藥物控制

記者 許碩穎 報導

2016/11/28 19:35
年僅10歲的孩子向父母表示想自殺,這時候父母才驚覺,孩子的痛苦來自疾病還有無法與人共處等各種問題,所幸醫療介入,讓孩子能有信心地活下去。

為人父母的你,若是有天孩子告訴您說:「我想自殺,人生毫無意義。」您該怎麼辦?
 
有一名母親表示,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兒子非常不一樣。他敏感、充滿好奇心、個性衝動。直到上了幼稚園,情況未見改善,兒子無法持續專心,上課坐不住,學習明顯受到影響,和其他小朋友時常爭吵,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大家都不喜歡和男孩做朋友,男孩很寂寞。

 

 
到了小學,情況也沒有好轉,甚至越來越惡化,學業成績不佳、人際衝突也增加。有天,兒子告訴母親:「我想自殺。」而這樣的想法可不是說說而已,這名男孩真的跑去住家附近的河邊想跳河,最後被家人找到,適時阻止憾事發生。
 
直到家長求助醫療專家,這時才知道自己的孩子罹患的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謂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就是一種神經發展疾患,一般而言,小病童在孩童時期即表現出顯著的注意力缺損、過動、與衝動行為,對於學習、生活、和人際互動皆有明顯的負面影響。
 
不願人生被藥物控制 一度放棄治療
 

收治病例的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少年精神科陳牧宏醫師表示,孩子在國小時有服藥控制,但到了國中開始抗拒服藥,「不願讓自己的人生建立在藥物上」,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克服疾病,因此服藥變得不規律。
 
但不規律服藥伴隨而來的就是症狀再次惡化。陳牧宏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與衝動的症狀又出現,影響著孩子的行為與學習,再努力念書,成績也不見起色,事倍功半,連憂鬱情緒也跟著出現。
 
缺乏藥物控制 生活障礙出現
陳醫師說,當時這名孩子的心情憂鬱、不吃不喝不出門、對事情缺乏興趣、沒有動力、和絕望感,出現反覆的自傷行為,甚至自殺企圖。上了高中,男孩完全抗拒吃藥了,他的母親說,男孩活在很憂鬱和比較不憂鬱的迴圈中,憂鬱和衝動明顯影響男孩的判斷力和決策,男孩闖了很多禍,親子間的衝突也越來越多,男孩甚至離家出走。
 
高三時,男孩突然發現,自己連最喜歡的足球都荒廢很久了,他說:「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怎麼了,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什麼地方被卡住了,很希望自己能夠改變,能不一樣。」
 
他隱約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自己能夠很專心心情穩定地生活著,因此決定積極治療。
 
人生擁有掌握感 就擁有信心
規律服藥後,這名男孩發現,自己又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能夠專心,也比較平靜。他的母親告訴醫師:「我知道男孩有一個掙扎的靈魂,很努力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但是注意力缺損和憂鬱確實讓他吃了很多苦受到很多挫折,現在的男孩願意規律治療,生活確實也逐漸穩定下來。」雖然未來勢必還是很多困難和挑戰,但現在擁有的是信心,不害怕。
 
 

全台過動兒約7% 就醫率僅1%
根據國際研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的全球盛行率約有8%,而台灣研究則發現,7年級學童(國一)盛行率約有7%,但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後發現,這些孩童僅有1%接受治療。
 
陳醫師認為,7%的病童,僅有1%接受治療,這中間的落差也暗示著社會、教育、醫療系統,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孩童的心理衛生健康仍需要更多資源的投入,和更被謹慎地關心著。
 
過動症孩子 通常伴隨憂鬱症
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研究團隊發表在「精神研究期刊」和「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的論文則發現,約15%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進入青春期後出現憂鬱症。
 
分析共近4千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合併重度憂鬱症和僅有重度憂鬱症個案的用藥狀態,發現這些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憂鬱個案,其憂鬱症會變得較困難治療,對於抗憂鬱藥物的治療反應也較差。因此,陳牧宏醫師建議,若有過動症狀與憂鬱症狀同時發生時,應同時合併適當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憂鬱症的治療效果則會有所改善。
 


請珍惜生命。自殺防治專線(24小時):0800-788-995;生命線:1995。

◤Blueseeds永續生活◢

👉天然護膚市場升溫!無添加敏肌也可用

👉精油保養最低49折再享1111折111

👉0水保養・以油養膚,精油保養快跟上


更新時間:2016/11/28 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