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遲緩】大隻雞慢啼? 當心孩子錯過黃金治療期!

記者 許碩穎 報導

2016/09/05 21:25
發展遲緩是有可能因早期療育而進步的,而且千萬不要有「大隻雞慢啼」的迷思

新北市一對爸媽發現,女兒到了2歲還不會說話,連爸爸媽媽等簡單的語彙都不會發音,因此想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但家中長輩總是告訴他們:「急什麼!大隻雞慢啼!」讓這對夫妻卻步,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台中市一對夫妻則是相反情況,長輩對於即將滿2歲的小孫子感到憂心,小孫子可以聽到聲音,但每次在他的左側喚他的名字,卻轉向另一邊,而且語言能力幾乎是0,與上述的孩子一樣,不太會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但爸媽卻不覺得這是個危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王中豪醫師表示,要怎麼發現孩子有沒有發展遲緩的狀況,要從平時的陪伴來觀察。此外,要發現寶寶的發展是否遲緩,建議爸媽每一次帶孩子到小兒科作定期檢查時,可告訴醫師孩子有哪些動作表示,以利醫師判斷孩子的狀況。
 
像是2歲了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合理懷疑寶寶有發展問題。王中豪醫師指出,發展指標之所以重要,是由於它不但代表著孩子外顯的動作能力,更能從中了解其包括營養、教育等各方面的進度,反映寶貝腦細胞發展狀態,以及骨骼、肌肉等等的發展,從中了解孩子在養育過程中,是否需要哪些部分的加強,若醫師或家長越早發現孩子的發展落後,更能在越早的時候找到問題介入。
 
而上述提到,「陪伴」是最容易發現孩子問題的方式。王中豪醫師解釋,與孩子互動,最簡單也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和孩子們「玩遊戲」,更可參考發展指標進行類似的活動,以從中了解他們是否能達成量表中的能力。而且,在陪伴的過程中也可發掘孩子的優勢、興趣,父母可安排好玩的活動輔佐出他們的潛能。
 

 
那麼,發展遲緩,有可能改善嗎?王中豪醫師說明,發展遲緩是有可能因早期療育而進步的,而且千萬不要有「大隻雞慢啼」的迷思,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情,導致病情惡化,增加家庭及社會的負擔。因此,王中豪醫師呼籲,父母一定要定期帶孩子至小兒科作兒童健康檢查。
 
另外,高危險群兒童的父母(如:早產、先天性畸形、曾罹患腦炎、腦膜炎、腦出血、水腦或腦缺氧兒…等)應提高警覺,因為這些兒童日後發育過程中出現發展遲緩的機率比一般兒童高,所以更需經常做發展評估。

◤人氣精選文◢

👉揭密!最愛背的包款會洩漏真實個性?

👉 小資守財不易!5大易破財行徑大公開

👉8大招財錢包色彩推薦!換上財運滾滾


更新時間:2016/09/05 17: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