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變,在初期其實不會有任何的症狀,通常都是要經年累月之後,疾病進展到很末期才會有出現一些像是,雙下肢水腫、呼吸困難或者是血壓偏高等等這一類的症狀。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固定抽血檢查之外,在回診的過程當中,也都會安排尿液檢驗,及早發現糖尿病腎病變,就醫治療!
圖/TVBS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糖尿病的腎病變經常發生在年紀比較大的人身上,或者是糖尿病罹病的時間比較久,血糖控制不良,血壓、血脂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同時肥胖或者是抽菸,生活習慣不正常,經常吃止痛藥的患者,也比較容易產生所謂的糖尿病腎病變。」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因為糖尿病的腎病變,經常也會合併其它的大小血管的病變,例如說,心臟病或者是小血管包括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等,那比較嚴重的,剛開始的症狀,我們看到也許,從我們的尿液裡面可以看到小便有泡泡,那隨著時間罹病的時間久了之後,可能會產生水腫的問題,那這些水腫當然包括腎功能不良下降,產生這個鹽分的聚積,那會造成我們的腳踝下肢的水腫。」
成大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主治醫師凌采絜:「一般來說,慢性腎臟病我們最常見的定義,就是超過三個月,腎功能也就是所謂的,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以下,就會稱之為有慢性腎臟病。」
控制血糖!務必控制糖化血色素積極與醫師討論,糖尿病腎病變特相當特別,如果抽血檢查腎絲球過濾率,一開始變高,這個階段叫做高過濾期。
成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余志恆:「控制血糖是治療的基礎,建議患者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0%左右,並和醫師合作制定個人化的血糖管理計畫。」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我們的腎臟是不是有發生了問題,那如果有問題的話,那我們就要從每年一次,增加到每三個月或半年要來檢查一次我們的腎功能。」
醫師:「糖尿病友積極管理血糖,定期監控腎臟指數!糖尿病腎病變初期,無任何症狀。」
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盧泰潤:「通常都是要經年累月之後,疾病進展到很末期才會有出現一些,像是雙下肢水腫、呼吸困難或者是血壓偏高等等這一類的症狀。所以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固定抽血檢查之外,在回診的過程當中,也都會安排尿液這樣子的檢驗。」
彰濱秀傳醫院副院長李文欽:「糖尿病的腎臟病變是一般人都會感覺很恐慌,尤其根據統計,在台灣目前初次透析的發病原因,最常見還是以糖尿病腎病變為主,大概占了46%左右,所以一旦有糖尿病,必須要在早期就積極的控制,才能不會引發像這種嚴重的後遺症。」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糖尿病患者長期受到高血糖影響,會導致血管病變。腎臟是一個由眾多微血管組成的器官,長期的高血糖會損害微血管,使得血管調控能力下降,產生「超過濾」現象,迫使腎小球過度工作,逐漸加速腎臟損傷。糖分也會造成基底膜受損,使蛋白質不能被好好的留在血液中。不僅如此,糖尿病對全身血管的影響,更可能影響心血管疾病、中風等併發症,這些全身性併發症會回過頭增加腎臟的負擔。」
成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余志恆:「當腎臟受到長期損傷,會逐漸進展成慢性腎病。糖尿病腎病變是慢性腎病中最常見的成因之一,屬於慢性腎病的範疇。」
東元綜合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鄭玉堂:「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必須要每一年,甚至每3個月半年都要固定去驗尿的一個原因。尿中的白蛋白它的顯現一開始會出現,在我們驗尿的過程中,正常是小於30。那大於300呢,就正式宣告我們已經,罹患了糖尿病的腎病變。」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初期糖尿病腎病變是,症狀是不明顯的,那如果我們要仔細的去看的話,可能可以從我們的小便裡面有泡泡,或者是說比較嚴重的話,也許會下肢會水腫,走路可能會喘,再更嚴重的話,可能會覺得疲倦,或者是貧血,這些症狀都會來出現。」
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該積極管理血糖,並定期監控腎臟指數。若檢查中發現腎臟功能異常、嚴重蛋白尿,甚至早期尿毒症等情況,應盡早至腎臟科就診,減少進入洗腎階段風險。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4/11/14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