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一步一腳印】畢生奉獻心力! 世代傳承的漆藝人生

記者 謝向榮 / 攝影 林煌賓 報導
發佈時間:2011/12/11 22:29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雖然老人家耳朵重聽,但是高齡90歲,一輩子從事漆藝工作的王清霜,卻少掉很多外界的干擾,藉此凝聚高度專注力,每天都還在認真的創作跟傳承。

漆藝家王清霜二子王賢明:「我那時在做的時候,可能也有點錯,底漆應該用紅的,用紅的才不會像這樣。」漆藝家王清霜:「對呀對呀,太過明顯了。」漆藝家王清霜二子王賢明:「變成太明顯了,要比較自然啦,但是感覺有點失敗,我想要不然再重新做過。」漆藝家王清霜:「再畫一遍再來磨,反而會有一種味道,會更好。」

雖然一生贏得許多榮耀,擁有不少頭銜,但這時候的王清霜在兒子眼中,只是位慈父也是心中的榜樣。王清霜二子王賢民:「最重要的,我覺得是他的工作精神,他每天的話,像現在90幾了,他工作有時候,時間都還比我們長。」

兒子透露,老人家甚至連最基礎的工作,也不假他人之手,不用別人代勞。王賢民:「這個因為我們要推光,它要推光的話要,自己下去用手下去自己磨,他都不假別人,像那個玉山裡邊有2公尺多,有時候像我們要去幫他做,他都不要,那種真的老實講,有時候手也是很酸,這樣磨久的話,手一定很酸的,他不要,後來我也自己慢慢領略到,像我的東西,我也不喜歡人家來摸,因為我可以享受一下,我自己創作的那種快樂感。」

而同樣從漆藝創作中,得到快樂感跟成就感的王家另一個兒子王賢志,談到父親的作品,也非常推崇。王清霜三子王賢志:「我後面這幅叫菩薩,它是用漆藝最高的技法叫〈高蒔繪〉,有點立體浮雕的效果,除了要非常莊嚴以外,它必須要有很好的雕塑基礎,才可以把這個畫面,呈現出來。」

在1998年,完成的這幅漆藝作品,用掉許多的金箔跟金粉,至今還相當閃耀莊嚴。王賢志:「這一幅馬拉巴栗我們稱為清香,它是用〈平蒔繪〉,雖然比〈高蒔繪〉沒有花那麼多的時間,但是對於構圖、色彩方面,還有光影方面的講究,都是跟一般的繪畫,美學的基礎要求,是完全一樣的。」

從日常生活中取材,堪稱是台灣漆藝界重要推手的王清霜,維持每天創作,沒有停下腳步,他強調要將各種技法,融會貫通才行。王清霜:「它在國際方面,不是只有單獨說漆藝只有漆畫而已,就需要美術方面,雕刻方面、雕塑啦,或者是說金工還是說陶器方面,可以來配合。」

王清霜是台灣第一位到日本學漆器,並將技術帶回國內發揚光大的藝術家,只是留學過程的艱辛,家人最清楚。王賢民:「在雕塑的時候,在日本那冬天很冷很冷,你說要泥土要把它揉到那個能雕塑的話,在那個很寒冷的冬天的話,揉到他講說那個手啊,全部都是硬繃繃,幾乎連動都沒有辦法動,現在可能吧,我們是沒有辦法去想像他那種辛苦啦。」

經過苦學後,王清霜認定,台灣適合發展漆藝,其實這也是源自於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所以有份特殊的濃厚情感。王清霜:「據中國來說,有差不多7千年的歷史,漆藝的存在是只有日本、中國、韓國、我們台灣、越南、泰國,這樣僅僅而已,僅這幾個發展,因為漆藝有個條件,環境地理,跟氣候的這個溫度濕度,要適合漆藝的工作條件。」

而台灣種漆樹,做漆器,則是佔盡天時地利。王清霜:「日據時代的時候,日本人認為這台灣是發展漆藝,最好的地方。」

王清霜學成歸國之後,在創作題材上,融入很多台灣的山水人文等元素,並且跟知名畫家顏水龍,共同創辦了南投工藝研究所,也就是現在國立工藝研究所的前身,收了不少學生,不過,自家兩個兒子在追隨父親的道路上,歷經磨練,吃的苦頭也沒有少過。

王賢民:「等待的時間,說不定比做的時間還要長,所以說,講漆器的話有一個說,一個要做7、8個月,有時候等待的時候,就3、4個月,因為像這種天氣的話,天氣好,所謂的天氣好,對漆器來講的話,它是一個陰天下雨天,它就是很適合來當漆器的,做漆器的時間,它的溫度的話,是20度到30度之間。」

所以冬天20度以下、夏天30度以上,漆都不容易乾,才會說台灣的氣候,比日本更適合發展漆藝,但是等待的功夫,則讓王賢民有不一樣的體會。王賢民:「磨他的耐性一樣,所以說,一般上我在講說,在修襌,那乾脆來做漆器,你做漆器的話,你至少你有看到成品,你修襌的話,你的成果你看不到,你做漆器的話,你在看到,你的今天的進度到哪裡,進度已經都可以看得到的。」

縱使耗費很長時間來累積進度,不過一開始換來的,經常是挫敗的下場。王賢民:「會有失敗的話,就是因為這個漆裡面的話,攪拌的不均勻,就一個黃土粉跟漆,是一個分開的,等做到有時候有,差不多快完成的時候,有時候會爆開,爆開的話,你就要從頭開始,又全部把它挖起來,所以說做脫胎的話,你要像這種攪拌的話,你要自己要滿注意的。」

漆器要脫胎換骨,歷經不少等待煎熬,而王清霜走向產業界,成立的漆器工廠,也經過脫胎換骨,本來內外銷風光一時,但後來卻盛極而衰。王賢民:「80年代剛開始的時候,那時候因為工廠很多都外移到大陸,還有東南亞那一些去,我們這種傳統產業的話,也慢慢的有點在沒落,當然我們是轉型,那時候轉型的話,那時候比較做藝術創作,當然剛開始的話,也會有點惶恐,我們做出來的藝術品,不曉得市場怎麼樣子,人家欣不欣賞,那個當然是有個很大的,自己的陣痛期在這邊啦。」

不過這時候,老爸倒是像個早有定見的船長,立刻將方向轉回藝術領域,這才讓危機變成轉機,對此三兒子王賢志,也印象深刻。王賢志:「傳統產業外移以後,工廠的訂單慢慢減少,等於說,做一些比較商品化的東西,就是幾乎就沒有了,然後就開始轉型做一些,比較藝術性的創作,其實我們能夠全心投入這種藝術創作,應該也要感謝這種產業外移,才有機會做純粹的藝術創作,而且也才可以慢慢的在這種漆藝的世界裡面,稍為有點成就,有點成名。」

還好結束工廠,啃老本的時間沒多久,因為有收藏家懂得欣賞,漆器藝術之路的前景,又寬廣了起來。王賢民:「我們是比別人幸運一點,因為爸爸已經走過那麼長的時間,我們有問題的話,我們就可以馬上去問,我們講說一個活字典在的話,那當然可以幫我們解決不少事情,讓我比較有困擾的就是有時候,創作的靈感,有時候像我們的話,有時候突然之間會有,都腦袋空空的時候。」

還好畢生為漆藝奉獻的王清霜,也是兄弟倆的標竿跟燈塔,追求新知似乎不曾間斷。王賢志:「雖然我爸爸90歲了,但是他對於譬如說有新的知識的吸收,從來不曾間斷過,有新的工具,新的材料他一定會去嘗試,我覺得這個也是,我們值得很學習的,所以他一直不斷在進步。」

現在家裡還有第三代願意接棒,讓阿公教得很開心。王清霜孫子王峻偉:「畢竟在台灣做那個漆器的人,其實真的是滿少,那其實像,可以做到像我爺爺、還有我爸爸和我伯伯他們,以技術面來說,可以做到這麼好的,其實台灣可以說是算是,就我個人的觀察覺得,目前好像沒有人,可以做到像他們那麼好,對,那所以我當然覺得說,應該要好好把它們學起來。」

而王清霜累積一輩子的漆藝功力,其實不只對自己4個子女跟孫子,對其他學生的教學也不藏私,而且老人家很強調科學的重要性。王清霜:「所以做學徒跟受訓,這完全是一個距離很大的問題,這是過去台灣學徒制的弱點,必須大大改善,過去我們拜師學藝時,就缺乏科學知識,但損失科學知識就已經算落伍了。」

活到老學到老的王清霜,已經是國內漆藝界的權威,依舊堅持創作跟傳承,讓他因此得到國家的肯定。王賢民:「001號的,國家認定的,就是人間國寶,給我們很大的標竿,有努力,人家就會來肯定你,這是當然是對我們來講的話,是以後我們要學習的目標。」

除了薪傳獎,國家工藝終身成就獎之外,王清霜被國家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的保存者,是畢生最大的榮耀,而他兩個兒子,其實也是得獎常客。王賢志:「美學的修養方面,我可能還要跟我爸爸多學習,還有筆法上面,比如說他繪畫的筆法,可能比較順暢,我的可能還是要再加強,還有進步空間嘛,呵呵。」

王賢民:「現在希望是我們的學生可以下去,接棒啦。」

王家父子三人早已不再參賽,把機會留給學生,但期待這光彩亮麗,但逐漸沒落中的漆藝手工,文化資產,能夠代代相傳。

◤人氣精選文◢

👉『薔薔』撩男祕訣 分享如何遠離渣男

👉 小資守財不易!5大易破財行徑大公開

👉8大招財錢包色彩推薦!換上財運滾滾


#藝術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316

0.0582

0.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