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宮城縣近海地震發生至今已過47年,雖然之後的阪神大地震與東日本大震災造成更大的衝擊,讓當年的災情逐漸淡出民眾記憶,但地震學者提醒,這類週期性大地震約每38年就會發生一次,潛在威脅仍不可忽視。尤其有研究指出,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雖釋放了部分能量,但下一次地震可能比預期週期更早來臨。
《富士新聞網》報導,1978年6月發生的宮城縣近海地震規模達7.4,當時觀測到最大震度為5(依當時標準),並在北海道至關東太平洋沿岸引發輕微海嘯,仙台新港觀測到高達30公分的波浪。雖然並未造成大規模海嘯災害,但地震導致多處磚牆倒塌,造成宮城縣27人、福島縣1人死亡,罹難者中包含多名兒童。
根據統計,這類地震主要因太平洋板塊逐漸沉入陸側的北美板塊下方,產生應力堆積,當應力超出臨界點時,將導致板塊釋放並引發地震。
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統計,該地區10年內發生強震機率僅0%至3%,但30年內高達80%至90%。主因在於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板塊交界處,因長期累積能量,平均每37至38年會產生一次規模7.1至7.4大地震,1897年以來已四度發生。
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木戶元之教授表示,2011年大地震後,雖能量已部分釋放,但「餘效滑移」(地殻運動)現象導致地殼變形加速,未來強震可能比過往週期提早來臨。他強調雖研究上尚未完全證明,但民眾仍需提高警戒,隨時準備應對突發地震。專家建議,應準備避難用品、固定家具、儲備緊急零食,並與家人確認避難路線與聯絡方式。災害發生時,迅速採取行動將有效減少生命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