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推動分級醫療多年,但醫學中心看診率,卻不降反升,而且,下轉病人比例偏低,不過,臺大醫院推出星月計畫,努力讓向下轉診件數上升,不只簡化繁瑣的行政流程,別因為轉診造成工作負擔,同時,加強宣導分級概念,畢竟轉診能否順利推動,關鍵還是民眾的意願。

患者血壓血糖,半年追蹤下來已經穩定,醫師詳細解釋轉介流程,和患者溝通後,就會藉由共同的資訊平台,將資料輸入轉診管道,後續再由基層院所照護,這是2018年台大醫院,所發起的星月計畫,六年多走來多重挑戰需要克服。

台大醫院領導分級醫療暨轉銜照護管理中心主任陳彥元:「醫療人員在轉診的時候,他確定要轉診要轉回所謂社區醫院的時候,他能夠盡量的便捷,不要出現很多很多讓他覺得,在判斷上浪費很多花很多時間,所以這是我們資訊平台上,優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結果,他們要轉病人進來的時候,當然也要越流暢越好,甚至於說盡量能夠利用我們的轉診平台,盡量可以掛到他想掛的醫生,這個是我們過去資訊的平台上,也是處理的相當的多。」
雙向轉診醫師最怕要填雙重資料,所以院方不斷想辦法簡化行政流程,同時不讓病患感覺被「丟包」,星月計畫建立掛號的綠色通道,四周內每個門診時段都有三個保障名額,病患若情況惡化合作院所可以幫忙掛號,希望把計畫推行更廣,從2018年合作家數的419家,已經成長到570家,每年向下轉出件數,則從2019年的近6千件,攀升至2024年的近1.2萬件,當然光靠這個計畫還不夠,要能落實分級醫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台大醫院領導分級醫療暨轉銜照護管理中心主任陳彥元:「如果民眾也普遍有(分級醫療),這樣的更多的認知,不必然大家還是會照這樣走,但是至少有這樣的認知之後,他在求醫的行為上可能就會些許的改變,(如果)轉診系統在優化上面,我們都有縱向的一些連結,那可以很迅速的得到他應該要的資源,轉診上來的話,我想提供給民眾的信任感要夠。」
不諱言雙向轉診能否順利,關鍵還是民眾的意願,其實各大醫學中心甚至衛福部,都有在推「分級醫療」,只是第一線的基層診所,卻還是相對無感。
診所醫師羅源彰:「從醫學中心下轉或是回轉到,一般的基層醫療院所的比例其實並不高,那我個人覺得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大概就是行政作業真的是偏繁瑣,因為除了健保署他們建置的一些網頁,一些應該要原本要做的,一些文書作業之外,各個醫院各大醫學中心,他們自己本身也有一些內部的網頁,(另外醫學中心)能夠檢查的項目多,所以這個就會使得病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自主性,而不是那麼的願意到下轉回基層醫療院所,這也是我們碰到的一些麻煩點。」

記者周祐萱:「去年到醫學中心的就診人次,有3600多萬人,跟106年實施了分級醫療的制度相比,到醫學中心的就診率是不降反升,而且在去年的下轉比例,只有不到千分之2.5。」
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分級醫療政策我覺得除了,健保的個別醫院總額以外,另外包括醫院評鑑,那對於醫學中心的要求,那包括我們有一些KPI的訂定,那另外還有就是落實健保法第43條的,這個部分負擔制度,那民眾如果不經過轉診,直接到醫學中心就醫的話,他就要付高額的部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