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5歲男性兩年前因腎功能衰竭住院,當時他對治療感到絕望,甚至一度想放棄。經過醫護團隊的建議與支持,他選擇了「居家腹膜透析」,並在短短一周內學會了自我操作。如今他不僅重回工作崗位,還能維持與家人和朋友的日常生活。專家指出,居家腹膜透析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其五年存活率更高達70%,且對心血管影響較小。
居家治療成為國際趨勢
近年來,居家腹膜透析已逐漸成為國際間大力推廣的洗腎方式,不僅能讓腎友在家中進行治療,增加生活的自主性,更能減輕醫療機構的負擔。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越來越多中高齡者選擇繼續工作,而居家腹膜透析能夠協助有工作能力的腎友維持競爭力,同時保有生活品質。
吳麥斯指出,居家腹膜透析已逐漸取代需固定往返醫院治療的血液透析,不僅治療時間較為彈性、免扎針,還能延長保留腎功能。為提升腹膜透析的可近性與照護品質,政府也鼓勵醫院及基層透析診所組成共同照護團隊,有效管理腎臟疾病,落實醫病共享決策精神,讓腎友獲得更完善的支持。以下是居家透析治療的特色:
- 居家化:腎友在家中接受透析治療,減少通勤時間,提升生活便利性,並減少感染風險。
- 生活化:讓透析過程更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將透析時間安排在睡眠時間進行,減少對日常活動的影響。
- 雲端化:透過遠端監測技術,醫療團隊能即時追蹤腎友的透析數據,一旦發現數值異常,迅速提供指導,確保治療過程的安全性。
居家照護案例:修車廠老闆的洗腎之路
65歲的修車廠蔡老闆,兩年前因為食慾不振、身體疲憊,加上持續血便而就醫,才發現腎功能僅剩正常人的5%。當時在病床上毫無體力的他,連下床走路都會痛到爆哭,甚至想放棄治療。在女兒堅持下,轉往台中榮總就醫,醫療團隊建議安排洗腎,蔡老闆了解生活品質的重要性,堅持選擇居家腹膜透析。
雖然原先對居家環境及自我照護感到擔憂,但在經過醫護團隊完整的訓練及實際操作後,蔡老闆短短一周即可在家獨立完成透析。透析後,他的胃口及體力明顯改善,尿酸值也穩定,精神變得更好。蔡老闆表示,這兩年來自己在家洗腎,不僅能照顧車廠事業、與朋友聚會,提到他是洗腎病友,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議。
 居家腹膜透析是什麼?增進腎友的生活品質
居家腹膜透析是一種透過腹部的腹膜來清除體內廢物和多餘水分的治療方法。治療過程中,會將透析液注入腹腔,透過腹膜的半透膜進行物質交換,將體內的廢物和多餘的水分移除。治療完成後,將透析液排出體外,這一過程可以在家中進行,病人只需定期更換透析液,並根據醫生的指示操作。居家腹膜透析能讓病人在家中進行治療,增加生活的自主性,並且減少醫療機構的負擔。
居家腹膜透析vs傳統血液透析:生活品質與感染風險的比較
隨著腎臟疾病治療模式的轉型,居家腹膜透析已成為許多病友的首選。與傳統的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不僅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還能減少病友頻繁往返醫院的困擾。腹膜透析可在家中進行,病友只需在睡眠時進行透析,或透過白天的手動操作來達成治療效果。這不僅免除每次治療的插針痛苦,還能減少對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從而維持腎功能,讓病友能夠更自由地掌控日常生活和工作。

然而,透析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挑戰之一是感染風險。相較於血液透析可能引發的全身性感染,腹膜透析的感染發生率相對較低,通常每五年才會發生一次,且多數為局部感染。透過及早發現和適當的抗生素治療,腹膜透析的感染問題可以有效預防。

洗腎照護模式轉型,民眾觀念需與時俱進
台灣腎臟醫學會腹膜透析醫療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中榮總腎臟科醫師鍾牧圻表示,居家腹膜透析不僅能大幅降低醫療機構的負擔,還能提高腎友的居家自主管理能力。從五年存活率來看,腹膜透析腎友的五年累積存活率接近70%,高於血液透析,且對心血管的影響較小。
鍾牧圻進一步說明,腹膜透析特別適合那些希望保持自主生活的病友,無論是上班、上學,甚至是需要經常出差的患者,這樣的透析方式能夠讓他們不再受限於傳統醫院治療,並能夠回歸正常的生活模式。
◎ 資料來源/吳麥斯理事長.鍾牧圻醫師
原文參見:65歲腎友用「這一招」改善洗腎困境 專家大讚:五年存活率達70%
【原文請見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