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其一目的是要把美國製造業搬回本土,但真的有那麼多美國人願意坐在工廠「鎖螺絲」嗎?《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有近五十萬個製造業職缺,但今年的調查顯示,近一半的製造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招募和留住員工。
報導指出,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製造商通常會安排工人輪班,工作時間固定,其薪資平均比私部門整體低 7.8%,然而在1980年,製造業工資高出3.8%。工會代表性的下降並沒有幫助改善工資的情況。
除了工資外,厄普約翰就業研究所(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的經濟學家豪斯曼 (Susan N. Houseman)說,工廠雇主還面臨其他挑戰,包括人們對工廠工作骯髒和危險的誤解,以1990年代和21世紀初工廠外遷所引發的製造業裁員浪潮留下的創傷。豪斯曼指出:「人們看到社區裡發生的這些事情,可能會認為這不是一種穩定的職業。」
許多製造商發現,留住員工與招聘一樣困難,新員工經常辭職,去尋找工作負擔更低或薪水更高的工作。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金屬鑄造廠「Quaker City Castings」的平均薪資上漲了 30%,但該公司老闆科爾夫(Joseph Korff)仍表示很難留住員工:「如果我們僱用 20 個人,會有兩到三人決定留下來發展事業,而其他人則會在幾週或幾個月後辭職。」
工作辛苦仍可能是製造業員工流失的主因。在Quaker City工作、現年25歲的普查達(Zachary Puchajda)在朋友介紹下才開始從事金屬鑄造行業,但很多人說他們不會在這樣的地方工作,「因為太辛苦」。36 歲的單親媽媽喬勒 (Cynthia Johler) 是Quaker City的模具工,她的腳去年被塑膠模具箱砸到骨折,必須穿著固定靴行動兩個月,所幸有補貼。她也表示,見過有人來了幾天或幾個月後就辭職了。
在當地的高中裡,鋼鐵廠曾是地方經濟的支柱,如今學生、教師與近年畢業的校友表示,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投入技職職涯持開放態度,但並非所有技職領域都同樣受到青睞。高中輔導員艾格紐(Mike Agnew)表示,許多學生較傾向選擇像是營建或焊接這類較容易想像、或是身邊已有親友從事的行業。種種理由揭示,除了工資、勞動條件外,年輕人的想法亦是影響美國製造業的因素。美國製造業的復興,仍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美國大都會名作登場◢
◤啟動夏日換季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