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從盛到衰的手工製鞋業 花壇鄉走向文創風

記者 曾奕慈 / 攝影 何佳陽 報導
發佈時間:2016/10/27 22:06
最後更新時間:2016/10/27 23:34

曾經是製鞋王國的彰化縣花壇鄉,在30年前的鼎盛時期,有300家左右的製鞋廠,不過因為大陸工資低廉,加上這些鞋子幾乎都是全手工製作,導致產業漸漸外移,現在當地只剩下30多家的製鞋廠,不過為了讓製鞋產業繼續生存下去,它們開始走向文創風。


 

手拿工具敲敲打打,身旁則是一排排的鞋子,這是位在彰化縣花壇鄉的製鞋廠,從穿鞋耳開始,每一個動作都來自純手工。

製鞋業老闆娘羅尹君:「做拖鞋跟涼鞋,它只要中心點抓對了,它只要整個是貼合在楦頭上面,它不會差太多。」

為了讓每雙相同size的鞋子都能一樣大,放進楦頭也就是鞋子的靈魂,得再使用這個像是鸚鵡嘴巴的工具,將鞋帶拉到和楦頭完全服貼,才能擦上特定的膠。
 

製鞋業老闆娘羅尹君:「成型的動作它需要的膠水不一樣,然後每一個材質它需要的膠水也會不一樣,所以有一些要到5次、6次的膠水的動作。」

而在中底和鞋底貼合前,還要放上烤爐烘熱才能黏得更緊,最後經過壓合才算完成,仔細瞧,這雙涼鞋雖然沒有繁雜的設計,但每個細節都相當細膩,不過其實涼拖鞋的製作已經算是簡單的了。

記者曾奕慈:「全程手工製作鞋子相當的費工費時,而像包鞋就特別需要技術,從一開始到製作完成至少需要花費一天的時間。」

包鞋之所以考驗技術,就在於拉緊和貼合的這個步驟。

製鞋業老闆娘羅尹君:「在最後打褶的那個部分,就像那個小籠包需要打18褶一樣。」

以工具代替雙手,從一片皮革到包覆住整雙鞋,不但得考驗拉的技術,一邊拉還得一邊注意中心點有沒有拉正,而為了讓包鞋的型夠漂亮,以楦頭固定後至少得放上一天的時間。

手工製鞋的困難點在於技巧,而對於整個製鞋業,最具挑戰的則是市場的改變,民國70年代左右,是花壇製鞋業的鼎盛時期。
 

彰化縣花壇鄉長李成濟:「那時候不只是員工很多啦!包括從事相關的加工還是做它的手工很多人,所以其實民國60年代、70年代是花壇的三大產業之一。」

當時和茉莉花、磚窯業並列花壇的三大產業,不過面臨大陸的競爭製鞋業漸漸外移。

彰化縣花壇鄉長李成濟:「民國80年代之後它就是開始外移,因為這是比較勞力密集的產業,工資上漲所以就是外移到其他國家,比較低成本、低工資的地方,中國大陸佔很大的部分。」

這樣的衝擊,還讓這家製鞋廠的夫妻倆一度放棄做鞋。

製鞋業老闆娘羅尹君:「因為那時候不敵就是大陸貨很便宜嘛!便宜又漂亮,然後整個是傾銷的情況下,我們會覺得說趁年輕趕快可以轉途,那我們那時候因為跟中盤很熟,所以我們就跑去賣鞋子。」
 

在夜市和菜市場賣了8年鞋子,雖然現在重拾舊業,但市場改變的影響卻一路到現在,7年前1天產量6、7百雙,現在1天只會做出3、4百雙,其中涼拖鞋就佔8成,需要高人力的包鞋則只佔2成,為了競爭款式還得比從前多,還好老闆對製鞋有著無比熱情,從畫版設計都親自操刀。

製鞋業老闆娘羅尹君:「因為老闆是真的整個精神都是在鞋子上,所以他很熱衷沉浸在鞋子裡面,他在裡面得到很大的成就感。」

不過曾經有300家製鞋廠的花壇,如今只剩下30家左右,大陸進口的量和台灣相比也至少佔了7成,為了讓這個產業在花壇繼續生存、甚至揚名各地,他們決定讓製鞋業走向文創風。

製鞋業老闆娘羅尹君:「台灣的鞋或許它沒有辦法產能這麼大,可是它可以讓大家知道說鞋子其實從台灣可以再出發,那我們想要做文創的系列,然後想要讓大家知道說,彰化花壇曾經是一個鞋子的故鄉。」

一雙雙精緻的小鞋子,加入雷射雕刻的創意,裡頭不只蘊含了花壇人對製鞋業的熱愛,更有著想讓MIT鞋業永久走下去的決心。

◤獨家名人娛樂◢

👉藍心湄:單身是選擇 學會4件事活出精采

👉蔡依林、孔劉等男神、女神單身霸氣金句

👉少女心噴發!此生必看「甜寵劇」片單


◤2024女大粉美賞◢

👉華人美妝奧斯卡賞 即日起免費報名中

👉殿堂級美妝賞 美力爆發,無所畏懼!

👉歡迎各式肌膚保養、美妝、保健品角逐


#製鞋廠#花壇鄉#文創風#製鞋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073

0.1733

0.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