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後壁湖漁民近日於台灣西部海域作業時,意外捕獲三尾外型罕見的鯊魚。漁民與「阿興生魚片」老闆黃健軒合作,並聯繫上了市場魚博士、高科大副教授何宣慶鑑定。經初步判斷,該鯊魚為消失多年的稀有物種「台灣絨毛鯊」,業者將樣本無償捐贈給學界,協助進一步釐清台灣絨毛鯊真實身分,為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帶來重大突破。
據《自由時報》報導,漁民發現這三尾鯊魚時,立刻察覺鯊魚的外型異常於一般的魚,身上佈滿白色斑點,與一般魚類明顯不同。黃健軒也憑藉著多年經驗直覺是「寶」,並表示:「這魚一看就知道不簡單,絕對不是拿來吃的!」,隨即聯繫何宣慶協助鑑定。
何宣慶靠照片初步判斷,該鯊魚與1962年由鄧火土發表的台灣絨毛鯊極為相似。當年僅有一尾標本,全長65.5公分,現已下落不明。黃健軒表示,能為台灣保存珍貴標本,感到非常驕傲。
何宣慶指出,台灣絨毛鯊學名歸屬爭議多年,2013年他與日本學者研究後認為台灣絨毛鯊應為獨立有效種。但因與越南條紋絨毛鯊極為相近,學界曾質疑其獨立性。這次捕獲的三尾成熟個體,將進行基因分析,預計有助釐清絨毛鯊的分類。
這三尾台灣絨毛鯊標本將永久典藏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供全球學者研究。何宣慶表示,這次發現彌補台灣數十年來的研究空白,更同時彰顯漁民對海洋生態的敏銳觀察力,未來相關研究成果將於海生館展出,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