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少子化影響,113學年度共有18所國小停辦,主要分布於偏鄉地區,與台中北屯、新竹竹北等都會區人口快速增加形成強烈對比,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指出,教育部應主動規劃不同策略與配套,確保學生受教權與教師權益,而非被動等待生源不足時才討論學校存廢問題。
近年各級學校學生人數持續減少,根據統計,50人以下小校的比例自103年13%增至112年的19%,主要原因在於少子化與人口外流,導致偏鄉地區多數小學退場或併校;偏鄉學校因生源減少,面臨廢校、併校或降為分校,反觀都會區人口快速增加,如台中北屯,人口年增率2.13%,為全國最高之一,因此政府規劃新設4所學校,以因應學童就學需求。
新竹竹北因科學園區發展帶動人口,近5年成長11.6%,居全台之冠,導致學校總量管制趨嚴,目前新竹縣21所總量管制學校中,竹北就有國小9所、國中7所,且近5年還新設2所國小,另有2所新校正在興建,反映出都會區學額供不應求的現象。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在少子化與人口移動影響下,部分都會區也有出現減班情形,他強調「如何提供學生學習權及學習環境,是教育部要放在第一位考量,且要重視積極處理,花心思評估偏鄉學校附近資源整合。確保學生受教權和教師權情況後,研擬不同策略跟配套,而不是等到學生數不足時才開始討論學校存廢問題。」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副理事長林碩杰則認為,政府應優先透過制度改善少子化問題,而非為了維持學校運作投入過多人力、物力、財力,「用盡辦法維持學校不退場,治標不治本,卻忽略少子化是造成學生數減少的主因,應該多投入資源在少子化,鼓勵民眾生育。」
立法院法制局報告指出,雖然政府近年透過發放生育補助等政策鼓勵生育,但一次性生育補助及給付金額,對提升生育意願效果有限,報告建議主管機關應將生育及育兒家庭經濟支持列為優先社會福利,並明確規範於相關法律中,確保財政來源,作為發放津貼及補助依據,回應少子化帶來的教育挑戰。
◤調節血脂血糖關鍵◢
◤明亮世界靈活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