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仔粿"是許多人記憶中的古早味,雲林一家草仔粿,從爺爺傳下來,到孫子夫妻兩人已經第三代,經歷50年。"草仔粿"的靈魂,就是鼠麴草,台語叫"刺殼"。它每年都得在清明節前採收,先處理好,冷凍備足一年的份量,才能四季都有"草仔粿"。

放涼包裝一上櫃就有老饕來了,還帶了外國朋友,這一味台灣人從小吃到大,外國人嘗鮮,細細品嘗咀嚼這滋味。
法國遊客vs.台灣友人:「(吃起來感覺怎麼樣),我喜歡(妳喜歡哇)。」
法國遊客vs.台灣友人:「我喜歡麻糬這個就像,(哦是的這就像麻糬)是的。」
好吃的東西特別「厚工」,草仔粿從裡到外都是「手路工」,從磨米開始,米漿脫水之後一塊塊取出,下一步得開始加料攪拌。
老闆娘曾雅靖vs.記者:「這是弄好的鼠麴草。」
這一團墨綠色的是鼠麴草台語叫「刺殼」,和入麵粉糰攪拌,再加蒸過的糯米加入黏著度,最後加上油讓糯米糰滑順充分攪拌之後外皮備料完成,開始包餡了。
草仔粿老闆娘曾雅靖vs.記者:「(這是鹹的口味嗎)這是鹹的蘿蔔絲。」
口味有甜有鹹鹹的是蘿蔔絲,加了菜脯香菇豆皮先炒好,甜的有花豆花生紅豆,一顆顆包好放入蒸籠灶台上炊熟。
老闆夫妻是第三代經營,翻出了媽媽工作的老照片,說著古早味的記憶。
草仔粿老闆王親民:「把爺爺傳下來我們,我太太跟我又承襲了我媽媽的手藝,草仔粿把它推廣給下一代。」
爺爺在50年前開始製作草仔粿,現在的老闆是孫子傳承第三代,平時有廟會市集的訂單,假日有觀光客人潮還有外國遊客,他們用在地的食材傳統的手藝讓大家品嘗在地的台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