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最大火龍果園靠AI當管家

這座超過十一甲的火龍果園,使用自動灌溉系統與AI整合管理,包括施肥、氣候偵測與病蟲害防治。南台科技大學校長黃能富指出,園區安裝了微型感測器,能即時監控土壤溫度、濕度與養分,並結合氣象預測,智慧化調整灌溉與施肥計畫。除了地面監控,園方也使用無人機拍攝火龍果花朵,再由AI進行花數計算與產量預測,大幅減少人力需求,也準確掌握採收時間。
LED燈補光解決產銷失衡

火龍果需要每天12小時的日照才能順利結果,屏東夏天日照充足,產量反而過剩,冬天則因日照不足導致產量稀少。如今園區導入LED補光系統,結合AI演算法判定何時開燈、開多久,調整至最佳光照條件,維持穩定產量。

AI也下海幫忙養魚 5分鐘掌握魚況
除了果園,AI科技也進軍水產養殖。在屏東外海,一座黑色圓形智慧漁場中,數十位漁民正搭配AI設備進行捕撈作業。由前竹科工程師連唯証與團隊開發的「AI智慧漁場」,可透過水下雙鏡頭攝影機進行魚群健康監控。
AI系統可於5分鐘內分析超過300尾魚隻的體型與健康狀況,結合自動投餌、水質偵測與災害預警,大幅提升作業效率,降低約75%的例行勞動工時,魚隻死亡率從原本的40%降至10%。
AI掌握魚場資訊 一機控百池
研發營運長邱禹韶指出,針對多池漁場管理,團隊導入物聯網(IoT)與雲端平台,讓漁民可透過手機或電腦,即時掌握每座魚池的環境與魚況,產量提升三成、管理效率倍增。
目前智慧漁場分為屏東的「圓形漁場」與澎湖的「方形漁場」,針對高價值魚種如海鱺、龍虎斑、金鯧與觀賞魚展開推廣。雖然台灣水產僅占全球0.46%產量,但潛在市場價值上看150億美元。

農漁業轉型有成 搶占全球市場先機

面對高齡化與缺工困境,智慧科技成為農漁業轉型關鍵。從陸地果園到海上漁場,台灣正以AI為雙翼,加速推動農漁智慧化,朝向高效能、高附加價值的生產模式邁進。
◤旅遊優惠搶先看◢
◤啟動夏日換季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