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服飾快時尚的效應下,根據一些研究和報告,全球服裝產業每年大約使用約7,000億至8,000億米的布料,資源耗用和廢棄物產生,對環境產生極大壓力,國內有不少紡織業積極推動ESG,其中專做團體制服的”衣的藝術”, 以創新設計與海洋再生布料,引領制服產業走向環保與機能並重的新世代。
2021年,衣的藝術正式將 ESG 納入制服開發主軸,積極投入環保布料的探索與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與供應商攜手研發的牡蠣殼紡織布料,來自台灣嘉義東石與台南七股的廢棄牡蠣殼經研磨處理後,成為兼具機能與環保價值的布料。這款布料具備抑菌除臭、吸濕速乾、抗 UV 與冬暖夏涼等特性,特別適合台灣「濕、黏、熱」的工作環境,並已被多家企業廣泛採用。
根據《The Icons》艾肯氏國際名人誌報導,衣的藝術執行長 Ellen Wei 指出:「這是一個雙贏方案,企業獲得高品質制服,也減少汰換頻率,進一步落實永續目標。」「我們不僅要製作企業團體制服,更希望為台灣服裝設計師打造能讓世界看見的舞台。」在推動 ESG 永續實踐的進程中,衣的藝術重新定義了制服不只是企業識別的工具,更是承載永續價值的媒介
截至 2024 年底,衣的藝術已經推出超過十萬件 ESG 永續制服,服務對象橫跨政府機關、建設業、科技公司與品牌企業。她認為,這些數字的背後,其實代表著一種行動的累積,也是一段驕傲的歷程,Ellen Wei說「我們一直覺得,這不只是一場制服的革命,而是企業價值觀的一次集體升級。當品牌願意以責任為布料、以環境為剪影,那麼它所織出的每一件制服,說的其實就是企業對未來的態度與承諾。」
Ellen Wei 攜手團隊正積極籌備參與 COP30 國際氣候會議,期望能在這個全球氣候對話的平台上,讓世界真正看見來自台灣的永續紡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