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大專校院比照國外,多設有「停修」制度,學生自覺課程可能不及格者,就可以申請停修,只是申請限制各校不一,大部分是不低於修課下限可停修1到2科。不過有學者認為,停修制度本意良善,但恐怕會產生濫用危機,若讓學生想停就停,會錯把大學教育當成「網路購物」思維,成績也會越來越缺乏鑑別度,對學生的未來成長並不是好事。

台大碩一生涂景亮,在大學期間曾停修過八門課,平均每學期至少停修一門,主要原因大多是,課程內容與他預期不符,因此選擇停修調整學習方向。
台大法律研究所碩一生涂景亮:「我停修的科目也滿雜的,像是我有停修過大學國文,然後也有停修過水資源概論,我那時候上一上我可能就覺得說,好像不是我想要學的東西,那其他的課程,有些可能是因為就是,當學期的時間規劃問題,就會可能當學期我學分負荷太重,那我可能就會挑一個,可能是以後還可以再修的那種課,那這樣我就會把它停修。」
台大法律研究所碩一生涂景亮:「它這個制度雖然不會影響到成績,整體的GPA平均,可是它還是會在你的成績單上留下紀錄,申請碩士或像找工作有些時候,有些公司也會要求成績單,那上面就是會有停修的紀錄,所以可能有些人就會比較在意這樣子,那我覺得就是滿看個人選擇。」
其實現在各校,都藉由停修制度,提供學生更多選課彈性,但各校規定不同,大部分是不低於修課下限,可停修1到2科,有些是沒有限制,以台大為例,原則上每學期,只能停修一門課,但只要有提出申請,超過一門課的停修,也能獲准,以一學期16周來計算,最遲在第14周的周五前提出,代表學生在期末考前2周,都能申請停修。
台大註冊組主任李宏森:「申請的這個程序上,我們會以一科為原則,那當然有一些特殊的狀況,它可能會超過一科,那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再經過學系的同意,把停修的申請用學生報告的,報告書的方式來送到教務處來受理。」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學生如果在修了這門課以後,第一個可能覺得這門課,不符合他的需求,第二個可能他覺得這門課的,這個要求比較高,他可能在其他的相關的,課程的準備上不夠,那當然他也是可能,希望有更好的分數,那這種情況下他就選擇停修,台大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規定,就是說停修之後,要畢業前最起碼還要再多修一門課,這樣子的規定當然就會,使同學在選擇停修的時候,會更加的謹慎。」
學生之所以選擇停修,有的是發現課程內容與興趣不符,有的學生是期中成績接近不及格,為了避免面臨退學風險,不得不暫時放棄,不過有學者認為停修制度本意良善,但恐怕會產生濫用危機,成績越來越缺乏鑑別度。
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副教授楊宗翰:「因為現在其實大學時間越來越短,從18週變16週之後,其實越來越短,那停修制度還是在13、14週開始申請,也就是說在停修申請截止日之後,兩週就是期末考試,這當然是不合理的,因為這個就是像我常講的,就是所謂的網路購物的思維,也就是說各位知道網購你可以買了之後,你七天或十天無條件無理由可以退貨,成績這個事情,不是你可以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修課也是如此。」
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副教授楊宗翰:「大學已經是一個這麼容易進來的地方,如果這麼容易進又這麼容易出,對教育真的好嗎,這對我們未來的這個,他們畢業之後求職真的好嗎?當鑑別度消失的時候,對整個學生未來的生涯,他未來的職涯來說,我覺得不是好事情,那停修制度,其實會在這邊如果做了錯誤,或停修制度被濫用,很可能就成為我們未來這種,浮濫畢業的一個管道或方法。」
整體教育制度,確實有檢討的必要性,台灣高等教育重量不重質,應提升教育質量,才能確保讓學生,在順利畢業的同時,也具備應對未來社會,與職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