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Z世代年輕人是躺平族、精緻窮等等,但人力銀行調查,有6成2的Z世代是有做投資理財的,以ETF跟股票為主,平均每個月金額是7100多元;而可能有些人覺得剛出社會,薪水太少,就很難投資理財,日本有作家分析「各年齡層建議的投資方向」,認為20多歲時期,重點要花錢投資自己,累積有助未來成功的「失敗經驗」或「知識」,像是提升工作技能,而跨入30歲,可以花錢累積人脈,像是多參加活動認識人,以及開始投資等等,作者認為金錢的最大價值在於可「購買經驗」。

上班族Teresa(27歲):「第一個就是投資自己,可能一些課程相關的東西,然後再來我會花比較多的就是運動,因為我自己喜歡水上運動、潛水什麼的,然後再來就是出去旅遊,對,就是精進自己跟平衡生活。」
Teresa說多進修學新東西很重要,而因為自己住家裡,所以比較容易存錢,周圍租房的朋友同事們用錢上就比較吃緊,Teresa是Z世代,她分享現在年輕人的職場觀,就是不浪費時間。
年輕人很勇於跳槽,職場環境、勞動條件不OK就說掰掰,而他們也不是有些人想的只會躺平。
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其實很多人可能會覺得,Z世代是躺平族,或者是...是不是精緻窮,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這樣的一個族群,但我們調查發現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大概有6成2的Z世代,他們是有在進行投資理財的,而且他們投資理財偏好的工具,是以ETF跟股票為主,而且平均每個月投資理財的金額,可以達到7100多元。」
根據日本作家立川健悟出的書,分享各年齡層要怎麼花錢,他認為20多歲時,要花錢累積有助未來成功的失敗經驗或知識,像是加強工作技能為自己加薪,30歲是花錢累積人脈、拓寬視野,例如參加社群活動多認識人,但要繼續學習新知,同時開始投資替未來準備,40歲就將錢用在自己和家人的成長、回憶及風險對策上,單身者在這個時間點應該為老後準備開始累積資產,50歲把錢用在健康和時間,像是運動,60歲後充分運用至今學到的理性用錢方式享受人生,作者認為金錢的最大價值在於可「購買經驗」。
從事文字工作的李小姐說,她覺得30歲以後,花最多錢的地方就是存錢和保險,她也會投資和打算進修。
上班族李小姐(34歲):「保險的話主要是年輕的,就是我20幾歲剛出社會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一塊,所以就是...就是比較沒有在保險,然後現在開始,因為畢竟30幾你要步入可能中年,(擔憂)就是會有一些健康上的問題的時候,我才回頭去檢視我的保單(保太少),然後就發現,你現在要保這個年紀的話就是都很貴,我之前就20幾歲可能大部分人都這樣,就是可能都是月光族,或是辦了信用卡之後就很難確認,就是自己這個月到底花多少錢,對,結果你等到30歲你可能,看著大家開始買車買房,你就會發現你沒有存款的時候,你會開始緊張這樣(開始存錢)。」
李小姐表示雙北的高房價太驚人,可能會考慮回家鄉工作和買房,李小姐還說現在覺得20幾歲就該開始好好理財,年輕人越早規劃越好,而保經公司董事長吳鴻麟,過去是銀行高層高階主管,他50歲才創業,吳鴻麟建議20幾歲年輕人其實可以多嘗試不同領域,這個年紀容錯率高,找出自己的興趣和才能,而要創業的話要從熟悉的專業出發。
吳鴻麟建議投資理財越早越好,時間複利效果驚人,而不管哪個世代投資自己很重要,把錢用在有價值的地方產生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