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保護協會發布的「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結果,其中以雲林北港溪出海口的汙染情況最嚴重,另外今年複檢台中烏溪,相比上一次的調查,垃圾量有下降,不過根據環保團體將近三年來的觀察,部分河川垃圾有減量,但是整體來看,很多河川仍是可以看到隨地垃圾,我們記者也實際到淡水河蘆洲段,發現沿岸垃圾非常多,甚至也找到馬桶、床墊等等的大型廢棄物。
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講師陳志霖:「你看這個一袋一袋都是成袋垃圾,成袋垃圾它就是人丟的,不管是在這裡丟的,還是在上頭丟的漂下來。」
 
隨便一指,就是垃圾,而且越往紅樹林區走,各種沉積年的廢棄物,層層堆疊。
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講師陳志霖:「又一個馬桶,我們找到兩個馬桶座這是新的,中間的這兩塊五百公尺,其實就是垃圾累積最多的一個部分,所以這邊就看到是一個在地居民一個,垃圾的一個存放所,這之前這邊還有一個立牌在這邊,禁止丟棄垃圾。」
資深記者劉俐均:「一路沿著淡水河左岸的蘆洲段這邊看下來,隨處可以看到很多的垃圾,像是這邊就有一個大型的床墊,還有很多是家用垃圾以及寶特瓶罐,荒野(保護協會)調查,從2020年開始這邊是年年的上榜,如果是以五百公尺為調查的範圍的話,就可以找到1024袋的垃圾,數量非常可觀。」
 
除了蘆洲河堤段,左岸八里的調查結果,在500公尺的調查線中,河漂垃圾以及民眾丟棄總共512袋,大窠溪則是跟蘆洲段相同,有1024袋,不過這僅僅是人力可以目測的數量,有更多的垃圾,還埋藏在更下方的土堆裡。
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講師陳志霖:「整片都是水筆仔,那有一些河漂垃圾,很久它就會慢慢的被水筆仔紅樹林所卡住,它就沒辦法離開,所以你看到這些垃圾,寶特瓶也好塑膠瓶也好,或者是保麗龍也好或者是玻璃瓶也好,你會看到它其實沾滿了泥土,會發現我們從淡水河裡面找到的寶特瓶,上面的有效日期都已經完全模糊不清的,可能是十年以上。」
由人壽業者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的「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今年首度快篩雲林北港溪、以及時隔三年複查台中烏溪,還有連年追蹤大台北淡水河變化,其中塑膠垃圾仍然是河川廢棄物冠軍。
荒野協會副秘書長莊育偉:「其實海邊的垃圾海漂垃圾,其實大概7080%左右都是從陸地來的,那陸地大部分從河流進到海洋去,所以才會從海岸線的廢棄物,我們開始跑到要溯源找河川的廢棄物,我們想知道說整個一條河川大概多少袋的垃圾,那如果把熱點減掉的話,海邊的廢棄物就會少很多很多。」
其中雲林北港溪的垃圾量,總計有92萬2082公升垃圾,平均每公里累積的體積,超過淡水河4倍,如依汙染程度分級表來看,北港溪河岸段平均每公里為313袋,汙染程度為D級「髒亂」,海岸段平均每公里為643袋,汙染程度更達到E級「超髒」。另外2021年首度調查台中烏溪,今年複查結果,整體垃圾汙染等級仍然維持稍髒D級,不過垃圾總量減少四成,其中烏溪右岸河岸垃圾密度,從平均每公里1670.2袋降到67.4袋,減幅超過90%,淡水也同樣有減量。
荒野協會副秘書長莊育偉:「從台北、台中、新竹、高雄這樣看下來,可是我們發現這三年下來,有時候變好有時候變壞,可是對我們來看的話,都還是凸顯出說垃圾都還是在,也看到有些很集中在某些地方,譬如說某些橋墩下或是某些小路下,或是有一些是風景區民眾或是公部門,對這件事情的重視還是沒有那麼的高。」
 
不論是河漂垃圾或是民眾丟棄,追溯源頭,就是民眾棄置產生,除了事後補救做清理,更得從源頭就減量,否則不止影響美觀,衝擊的更是水中生物的生存空間。中原大學生物環境工程系教授游勝傑:「一些垃圾進到那些海岸沿岸去的話,也是在那邊累積被海浪打來打去的話,它很可能會脆化老化,之後結果就變成一些塑膠微粒,這些微型的塑膠就可能進到食物鏈裡面,被魚吃走被蝦子吃走,那小魚被大魚吃大魚再被人類吃,所以有可能會進到人體的一個系統裡面去,所以這的確是一個需要去處理的一件事情。」
簡單的舉手之勞,不亂丟垃圾,別當增添河川廢棄物的罪魁禍首。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