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科技改良紅藜種植方式 創造循環經濟

記者 曾奕慈  / 攝影 何佳陽 報導
發佈時間:2018/02/19 23:33

在屏東縣的三地門鄉、瑪家鄉等地,可以看到大片的紅藜田,不過在過去,紅藜並非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作物。近3年前工研院開始輔導農民,以科技種植的方式進行土壤的改良,現在產地、產量和收購價都大幅提升,更延伸出不少紅藜商品,為當地創造紅藜的循環經濟。


 

一株株開花結穗的紅藜隨風搖擺,在屏東縣的大武山下,一片片紅藜田是屬於在地的絕美風景,也是這裡魯凱族和排灣族新興的經濟作物。

來到三地門鄉馬兒部落,顏色鮮豔的紅藜就像是一顆顆紅寶石,千百年來,原住民幾乎都將它拿來釀小米酒。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理事長胡青娥說,他們就是很隨興地種植,在過去他們都是以人工去做,沒有什麼機械可以去替代的,所以也是非常費工、費時。

沒有計畫地種植,加上不懂得它的營養價值,紅藜的產量自然難以提升。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處長伍麗華說,山坡其實種植面積很有限,所以必須克服技術層面問題,尤其是這種友善無毒的技術,幫助他們的農民單株、單位面積產量增加。
 

直到2年多前,工研院和屏東縣原民會接觸,先以示範田開始,逐步帶進科技化種植方式。像是將農業廢棄物,如漂流木、稻穀、小花蔓澤蘭等,以機械窯500度高溫炭化後,就會變成醋液和生物炭,醋液可製成防蚊驅蟲劑,或是加入其他配方,做成營養劑和蟲害防治劑,生物炭則是在加入土壤後,能幫助紅藜長得更好。



工研院地區產業服務組副組長李士畦說,生物炭含有非常多的孔洞,可以來吸收這些肥料的水分,具有保肥跟保水的功能,田裡頭也裝置起太陽能板和感測器,好對土壤進行監控。

要種出品質良好的紅藜,土壤的健康就相當重要,將手機灌入土壤的監控軟體,透過手機就可以監看這邊土壤的溫度、溼度,還有酸鹼值,方便農民做好土壤的健康管理。

在工研院輔導後,原本只有30公頃的紅藜田,增加至100公頃,1分地的產量也從100公斤上下成長到250至300公斤,而每公斤收購價更是提升了兩三倍以上!種出了成效,也逐漸開發紅藜的經濟價值。

將紅藜曬乾或是烘乾,去穀後可以直接販售,或是研磨成粉狀,做成可沖泡的商品,又或者經過萃取將液體拿來做成保養品原料,在地農民除了成立協會,有了自創品牌,2017年開始更和部分業者一起合作。

工研院地區產業服務組副組長李士畦說,他們希望營造的是一個生態的環境,生態的環境其實從土壤本身所使用到的材料,都必須是生態材料,不希望有任何的化學。
 

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處長伍麗華則說,自從有了這樣的一個3年計畫,無論是在一級的種植、二級的一個加工生產,能見度都愈來愈好。取之於大地、用之於大地,科技為屏東農民帶來的不只是紅藜翻倍的經濟價值,更為這片土地創造了無價的循環經濟。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招財能量爆強的財富精油,還可抽Audi

👉偷做醫美嗎?臉怎麼亮成這樣

👉你有聽過洗髮精也要換季嗎?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 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萬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生態文明

#紅藜#經濟#工研院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527

0.0735

0.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