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全球第一場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正式開跑。隨著鳴槍聲響,20組機器人選手紛紛啟動引擎,踏上21公里的挑戰之路。他們不是模擬人類的玩具,而是搭載人工智慧演算法與穩定運動系統的下一代機器人,從速度、穩定性到能源管理,全面考驗現階段人形機器人技術極限。

本次比賽吸引來自北京、上海、廣東與寧夏等地,共20組機器人研發團隊參賽,包括天工Ultra機器人、夸父機器人、宇樹科技G1等大陸業界指標廠商都沒缺席。其中身高180公分的「天工Ultra」以大步流星的姿態備受矚目,而身高僅75公分的「小巨人」,則以穩定小跑步贏得現場觀眾掌聲。
賽道設計仿照F1賽車模式,設有補給站、電池更換區、機器維修點,甚至配備「數位醫療」團隊,隨時為跌倒、耗電或零組件鬆脫的機器人提供緊急支援。機器人不僅需要跑得快,還要跑得穩、跑得久。

機器人摔倒、爆衝、撞牆 技術極限這樣練出來
比賽現場高潮迭起,有的機器人起跑不久便「罷工」、被迫退賽,有的奔跑途中頭部掉落,還在「無頭」狀態下堅持前進,也有機器人因系統失控暴衝撞牆,甚至拖累一旁協助的工作人員,引來觀眾一陣驚呼。
不過,相比人類馬拉松比賽的競速與耐力,這場比賽更關鍵的技術目標,是測試機器人在長距離奔跑中的穩定性與能源管理能力。例如在比賽過程中,多數參賽機器人都需進行多次電池更換與系統調整,最終是否能「撐到終點」,比成績高低更具象徵意義。
「我們在場地內設計了一條長約四、五百公尺的測試賽道,有坡度、有平地、有彎道,目的就是模擬真實環境中的複雜挑戰,」北京機器人馬拉松競賽組副組長王國林說明。

穿運動鞋的冠軍:天工Ultra奪冠 速度翻倍成長
這場比賽雖然有些參賽機器人摔倒、卡關,甚至「斷頭」,但對業界而言,每一次失敗與修正,都是讓機器人朝向更高可靠度、更佳人機協作能力邁進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