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回到網頁上方

珠海男子「食用蟾蜍」送醫不治 疾管中心提醒:勿信民間偏方

作者 香港01 責任編輯 黃宇辰 報導
發佈時間:2025/03/24 01:00
廣東珠海一名男子因輕信偏方,在家中食用蟾蜍中毒送醫不治。(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廣東珠海一名男子因輕信偏方,在家中食用蟾蜍中毒送醫不治。(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廣東珠海一名男子因輕信偏方,在家中食用蟾蜍(癩蛤蟆)中毒,雖經醫院全力搶救仍遺憾離世。據了解,蟾蜍體內含劇毒物質,中毒嚴重者有死亡風險。

蟾蜍皮膚及腺體中含有多類有毒物質,包括蟾蜍毒素、腎上腺素類似物等。這些成分可直接影響心臟、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

 

人因誤食、過量使用蟾蜍或其分泌物(如蟾酥)而引發毒性反應,中毒後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心悸、心律不整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導致呼吸衰竭或心臟驟停。

直接接觸蟾蜍也可能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紅疹、瘙癢等症狀,還有可能引起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等過敏性皮膚病。如果毒液進入眼睛,還會引起視力下降、眼部紅腫、瘙癢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失明。

有醫學界人士表示,民間流傳的「蟾蜍中毒的解毒偏方」均缺乏科學依據,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未獲任何專業認證。
 

蟾蜍毒素性質穩定,普通廚房加工手段無法破壞其毒性,用120℃的水將蟾蜍煮沸加熱,4小時後仍能檢出毒性成分。

至於將之泡酒可消除毒性並無科學根據,酒精反而會加速毒素溶解,近年已有多起飲用蟾蜍酒致死案例。

僅食用腿部肌肉也無法避免危險,因為毒素可通過蟾蜍的淋巴循環滲透至全身組織。

珠海市疾管中心提醒民眾注意,切勿聽信民間偏方,擅自食用蟾蜍及其製品。蟾蜍毒素毒性強,目前尚無特效解毒藥。如不慎誤食蟾蜍,應立即催吐並盡快就醫。

珠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亦發布預警表示,蟾蜍的毒性物質,不只是存在於耳後腺和皮膚腺,還存在於肌肉、肝臟和卵巢。為防止中毒,市民切勿隨意食用蟾蜍,購買食用蛙類時要辨清蟾蜍,慎防中毒。餐飲單位禁止加工製作蟾蜍。


延伸閱讀:
珠海口岸商場5推介|華發新開幕/免費泊車/永輝超市/港車北上必逛

本文獲「香港01」授權轉載。


香港01

#偏方#蟾蜍#中毒#毒素#食用#廣東珠海

專欄作者介紹

作者

香港01

由零到一,從無到有,看似單一的方向,卻有無限可能,等待被發掘。香港01,作為倡議型媒體的先行者,推動市民積極參與共建社會,憑藉專業和富靈感的新聞內容,驅動思維改變,鼓勵有建設性的互動和交流,建立社會歸屬感,推動社會進步。

看更多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68

0.0603

0.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