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8
  • Oct
  • 2017

被社會遺漏的一塊,關於那些雙性戀...

作者 心靈工坊

2017/10/18 12:00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天下無「雙」?——看不見的雙性戀

「我們都已經有了酷兒(queer),為什麼還要談雙性戀?」,每當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時,心裡頭真是百感交集。

早從90年初台灣情慾解嚴的那個年代,女人開始走上街頭高喊只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同志運動也同時悄悄在校園女性主義的養分下滋長,十幾年來,從地下小眾社團、媒體,一路沸沸揚揚走向專業化運動組織,

 

彩虹旗得以在台北市政府前,這象徵公權力的空間中冉冉升起;象徵著酷兒式張狂美學的扮裝文化,也不曾在每年同志遊行中缺席;雌雄同體、「跨性別」(Transgender)等早在幾年前就成為部分學院裡性別研究的重點,

而「情慾流動」四個字,也已堂而皇之成為大眾文化中耳熟能詳的字眼。另類情慾議題從學院派性別論述裡,溢散到了電影、文化與藝術的場域,甚至一路跨入了主流媒體;

近年來關於同志╱雙性╱跨性的題材愈加受到注目歡迎,儼然成為消費市場中非主流中的「主流」。

儘管台灣的性別研究與同志運動落後西方數十年,但80年代末期之後,以奇蹟似的速度急起直追,我們從同志、酷兒╱怪胎、一路走到跨性別,在研究論述上幾乎毫無時差地與國際「同步接軌」。

有人憂心,這論述上的「突飛猛進」恐怕過於快速、跳躍,是否可以接合在地文化脈絡,根基紮得夠不夠穩當深入,都值得深思觀察。不過至少,就在這些斷裂和跳躍之中,某些議題似乎真的就跳過了、存而不論了,比方說,雙性戀。

由於那些不符合主流性╱性別標準的、偏差越軌的、混雜流動的、在情慾階層底層的主體,好比邊緣同志、雙性戀、變性、反串、SM等,都可被歸為「酷兒」一族,因此,雙性戀很容易就這麼混在「酷兒」議題中,希哩呼嚕給一併談掉了。

但說老實的,像是「酷兒」這類後現代概念,其實僅現身在同志圈或藝文界等特定的文化領域,用以形容某些電影類型、文類或藝術創作,到底有沒有真正成為一個具有顛覆能力的「動詞」,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

在台灣,「酷兒」恐怕還只是一個形容詞罷了。

除了「酷兒」的範疇,要談雙性戀,恐怕就要到「同志」的主題裏去找尋了,然而,把各種邊緣性身份一股腦地往「同志」這個名目下頭塞,究竟是擴大了、細緻化了同志概念的意涵?

還是被「同志」這一個大一統旗幟給隱匿消聲呢?而「雙性戀同志」如果可以被視為同志社群的一員,究竟是因為其可作為挑釁異性戀體制的盟友,還是其實是因為她╱他擁有「同性情慾」的那一半?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同運份子可能會很友善地這麼說,我們並沒有忽視雙性戀,我們不僅稱為同志(Lesbian and Gay)運動,我們也用「LGBT」(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或「Lesbigay」這個詞,裡頭早就已經把雙性戀給擺進去了呀!

也或者,在某些同志社群或網站裡,也會發現有個「雙性戀同志」的討論版可以抒發心聲,儘管有時也有些來踢館的「雙性戀者算不算同志」的論戰文章,但總之,雙性戀並不是毫無生存之地。

但別忘了,「LGBT」、「Lesbigay」這些在同志運動中對雙性戀者友善的新字眼,在西方社會中,可都是經過雙性戀運動者一番赤裸裸的對話、血淋淋的革命才獲得的成果。

然而我們似乎跳躍了這個過程,直接挪用的結果,恐怕反而對雙性戀者造成某種壓抑或噤聲的效果。

回顧西方(北美)雙性戀運動的脈絡,一方面肇因於70年代以降,(女)同志圈內要求純粹性、不與敵人(男人)共枕的女同志女性主義壓力,

另一方面則是80年代全球愛滋病的興起,被視為性濫交的雙性戀者立刻成為代罪羔羊,在兩股力量夾殺之下,雙性戀運動萌生於80年代初期,全美各地雙性戀組織紛紛成立,並與異性戀和同性戀者展開激烈而豐富的對話。

比起70到80年代的歐美,現今台灣的雙性戀處境的確沒那麼艱苦,但這似乎只是表面和諧。

也有人問:「同志運動不是已經行之有年了嗎?為什麼還要搞個雙性戀運動?」

對於這樣的提問,我看見的是,大眾對於雙性戀背後所隱藏的假設:

 

「雙性戀=同性戀+異性戀」,而雙性戀遭到壓迫的,其實是同性戀的那個面向,雙性戀要對抗的,其實是異性戀社會恐同症的部分,因此雙性戀應該要加入同志陣營,共同努力。

但這樣的說法其實只對了一半,忽略了雙同志面臨圈內圈外「雙重衣櫃」的特殊處境,而任何一種衣櫃的存在,就是壓迫的證明。

未曾經過社會上不同性主體集體對話,所產生的這個論述上的跳躍或斷裂,已經成為台灣性別論述、學術研究中「遺漏的一塊」,也讓真正的雙性戀主體,或潛在雙性戀主體,沒有機會去正視自己的情慾真相。

(作者/陳洛葳:一個「玩」童、靜心者,願意全然生活、全然去愛、成為自己的人。同時也是作家、譯者、律動靜心講師。目前在「光舞創意律動」帶領包括舞蹈靜心、認同探索成長團體等。政大新聞所畢。歷經媒體工作者,性別運動工作者,曾深信文字與社運可以改變世界,但生命帶領我瞭解,黑暗無法被消滅,所需要的,只是把光和愛帶進來而已。那便是,讓自己成為光,活出光,然後分享給全世界。)

>>本文出自《我愛她也愛他:18位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一書

加入LINE來跟小編聊聊天☛ http://goo.gl/bv7Trw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10/18 15:2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心靈工坊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