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9
  • Jul
  • 2017

台灣企業,到底還剩什麼能跟人家比?擺脫職場過勞,才有資格稱「幸福企業」

作者 換日線

2017/07/19 18:24
▲圖片來源/轉自換日線

(作者/《換日線》阿鳥 Iris/在墨爾本閱讀空氣 :90 後的土生土長永和人,師院畢業卻放棄教職,於美商公關任職一年後出走;2014 年以打工度假簽證來到全球最宜居城市,從背包客晉升白領後持續在此居留中。目前擔任財務分析師,任職於澳洲前三大的飲料公司;和投身教職的男友兩人都是日本痴,目前正在積極策劃海外婚禮。)

這個月稍早我的公司舉辦了一場職場安全與健康(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簡稱 OHS)講座,主題是「員工的心靈健康」。

 

根據公司定期的內部問卷統計結果顯示,有 5% 的員工認為自己有潛在的憂鬱,另外有 8% 的員工覺得生活焦慮,因此公司雇用了一個第三方顧問公司,建立匿名求助網絡,無論造成憂鬱的原因是生活壓力、工作煩惱、資金短缺或是疾病困擾等,都可以和第三方顧問聯繫,取得專業的諮詢與協助。

至於個人隱私方面,基於保密協議,第三方顧問絕對不會透漏聯繫者的身分,因此公司也完全無法得知是誰使用了這個服務,目的就在於讓員工能夠有管道,並且也願意適時發出求助信號,而非持續抑鬱孤獨而影響心靈健康。

五一勞動節的遊行在澳洲可是件重要的事,畢竟自己的權益就要靠自己去爭取。圖/阿鳥 提供

●增進自我且積極比較,是勞方在求職市場裡最大的籌碼

近幾年來,「幸福企業」這個話題似乎時常引起熱烈討論,回想起去年在《天下雜誌》的網站上看到一篇文章──〈台灣是過勞之島:每十二天就有一人過勞死〉。

在台灣職場上,勞方似乎永遠都處於劣勢:無限上綱的責任制、超時工作等現象屢見不鮮,更不用提雇員間勾心鬥角、資深員工倚老賣老欺壓新人、專制主管以職位權威貶抑基層員工等,種種的隱性職場霸凌造成員工過勞的問題不僅是身體,還有心靈。

這樣的職場文化,讓年輕人失去對職場的期待與熱情,只剩下準時下班就很開心的小確幸。除此之外,背後更嚴重的議題是台灣的人才外流危機,導致逐漸喪失的國家競爭力。

「台灣企業啊,到底還剩些甚麼能跟人家比?」

身在國外職場,此話一出必然會遭受一些人的批評,許多人認為出國工作的人說到底也沒什麼了不起,脫離鬼島職場又怎樣?也不就是換個地方賣命只為混口飯吃,自己過得爽而已少說風涼話。當然每個人的選擇不同,認知也不同,但以勞方的角度,我認為積極地比較才是該有的態度。

身為求職者,要找到理想工作的競爭永遠都不會少;不過換個角度看,企業之間同時也一直都在互相抗衡,希望找到好的人才。懂得比較,便是勞方在市場機制裡的籌碼,時刻增進自身能力,並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環境,如此才能促使沒有競爭力、不受員工與大眾青睞的企業最終被市場淘汰。

●台灣職場的真實經歷:我的命在主管眼中,原來比眼前的活動更不值錢

 

想起以前在台灣當公關專員的時候,曾發生的一個真實故事:十月初的某個週五,我在郊區的工作現場擔任活動支援時,由於設備故障出了意外,導致我的左膝受了一個深可見骨的傷、血流如注。然而那個當下,主管竟拒絕現場工作人員叫救護車,理由是「會嚇到客戶」。

於是我忍著痛等了半小時直到計程車上山,又經歷了 40 分鐘車程才到達最近的醫院,在失血過多的狀況下,到達醫院前我早已視線模糊,好不容易終於到達醫院,在計程車司機的幫助下我被輪椅推進急診室的等候區,然後一個人等待手術,手術後接到主管的電話劈頭就問:「有辦法回現場支援嗎?還是想回辦公室 standby?」,當場真是大嘆一口氣,只覺得自己的命還真不值錢。

與台灣職場一比,澳洲的職場文化相較之下,最大的不同就是你能確實感受到企業對員工的信任與尊重員工福利,就拿我現在的工作環境來說,公司非常注重員工的福利制度(wellbeing policies),其中包含了彈性工時制度:全職員工並沒有強制的最低工時,若有個人需要遲到或早退,基本上都不受限制,當然也沒有規定午餐時間這件事。

相似的還有遠距辦公政策:每個員工會分配到一台個人筆電,因此沒有會議或是其他安排時可以選擇在家辦公。另外個人基本全薪年假是 4 週,若規劃超過 4 週則可選擇犧牲部分薪水換取額外 2 週,總計 6 週的有薪假,只要事先能和自己的組員及主管協調好,一次想請一個月的假都不是問題。

週五的辦公室常常下午3點開始就會淨空,廠商客戶也都會自動把事情排到下週,為的就是開心迎接周末!圖/阿鳥 提供

當然我的台灣工作經驗是個比較極端的故事,我相信台灣本土也不乏優良的企業主,不吝於支持與關懷員工,只是就大環境來討論,台灣的勞工權益似乎非常不被重視,尤其是根據產業不同,有時情況更加惡劣。

●勞資雙方之間的關係是信任:維持工作與生活平衡,增強員工的自我價值

因為過往本身有許多在媒體/公關/廣告相關產業的朋友,都曾有過病假在家依然需要處理公事、準時打卡下班卻需要把筆電拎著走才能回家繼續回 email 等等的情況,此外新聞報導也曾有主管變相利用通訊軟體,在工作時間之外仍繼續用公事騷擾員工,員工下班後的生活簡直「不存在」,若在這樣的職場風氣下實行遠距辦公制度,更大的機會也許是給了資方進一步藉口,增加不用支薪的工作時數來吃勞方的豆腐。

當然,福利制度的基礎便是信任,公司願意給予你這些彈性,是因為信任員工在擁有這些自由的情況下一樣能夠完成被交付的工作。當感受到公司的尊重,工作對於員工而言也並不再充滿壓力,因為工作以外私人的時間不會被侵犯,而能維持工作與生活平衡。在互相尊重之下,勞方與資方各取所需,得到理想的工作成果及良好的工作環境。

此外公司若注重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 CSR),認為在商業行為之上更重要的是對社會做出貢獻,也能同時影響員工如何看待自己的社會角色。

 

舉例來說,我的公司在生產瓶裝飲料的情況下,比成本考量更重要的是使用環保、可回收素材的塑料容器,減少對環境的負擔,同時我們定期與公益團體合作,為癌症協會、紅十字會等團體進行內部募款,藉由強調社會責任,進而帶動員工對工作的使命感,並且增加員工的自我肯定與社會價值。

位在墨爾本的8小時工作制紀念碑。因為有先人努力爭取,現在8小時的工作制才能變成大部份國家的法定勞工權益。圖/阿鳥 提供

我自己的主管就是很願意讓員工參與這些過程的人。今年稍早,經由他的安排,我和農場服務管理相關部門搭上線,到我們公司的合約牧場進行參訪,在現場看到牧場的運作,畜牧人員每天清晨 3、4 點天光未亮,就已經在農場裡準備每天的第一次擠奶;跟牧場主人聊天時談到市場供需造成的影響、提到牛隻的照顧、人力短缺和價格波動的困境,也帶到管理跟經營的策略方向。

在辦公室裡計算採購價格時,我從來沒有這樣的體驗,但真的遇到了基層的供應者時,就能確切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正在支持著另一個辛勤付出的企業體系」,進而對自己的角色產生了「使命感」,希望能夠將正確而且符合勞力成本的數據提供給辛苦的供應者們。

回頭想想,如果你或身邊的朋友同事也常常把「只是個小上班族」或者「不就是個勞工」等,聽起來有些負面的角色認知掛在嘴上,也許正是因為目前的工作環境從來沒有讓你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社會角色重要性。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來看,若你無法滿足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s),試問又如何達到自我實現的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呢?

企業應該是要為了社會福祉而存在,而不是一味地利用社會資源、剝削員工血汗來達到獲利的目的,台灣的人才庫是國家的重要競爭力,然而,若工作環境的現況不改善,勞方與資方之間持續對峙,總有一天雙方都會被世界的勞動力市場淘汰。

《關聯閱讀》

你到底為何「出走」?──來到澳洲打工度假,別再欺騙別人和自己

別再說年輕人出國闖蕩是逃跑──「台勞」一詞背後的錯誤偏見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7/20 10:49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