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9
  • Apr
  • 2017

還在「台灣南波萬」與「強國玻璃心」?醒醒啊!台灣人,請嚴肅面對中國崛起

作者 換日線

2017/04/09 10:01
▲圖片來源/轉自換日線

(作者/《換日線》黃嘉偉/沉默大眾/曾任職於本土與外商銀行,並曾擔任中央政府首長特助,目前於外商公司從事法規工作。大學時,受已逝前飛利浦全球執行副總裁羅益強先生之鼓勵而前往荷蘭交換學生,從此開啟了全新的人生視野;也因受荷蘭人的影響,所以總能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去接觸世界 )

醒醒啊,台灣人:嚴肅面對中國崛起,努力想想台灣長久出路

 

在今天台灣的社會裡,說幾句中國好話,一定會被鄉民罵翻。

因此在寫這篇文章前,我曾和友人半開玩笑地說,也許我必須先拿出族譜「驗明正身」再來發文。但是無庸置疑的,和很多的你一樣,我真的也很愛台灣,只是愛不是盲目相挺、拒絕面對現實。

近期在外派工作期間的見聞,讓我再回頭看美麗寶島時,對於台灣豐富的人文土壤,與民主自由只有更加珍惜,但同時間,對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前景,卻加倍地憂慮。

當對岸強權崛起,反觀我們的國家發展卻陷入停滯不前、混亂不清的狀況時,我相信在我們的社會裡,應該也有不少的沉默大眾和我一樣感到心急,卻又無可奈何。

正因如此,在面對這個對台灣心懷不軌的「鴨霸」鄰居時,我們更應該去正視、了解它的發展過程,並且想想我們的生存之道。

其實,在中國快速崛起的軌跡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過去發展的影子

1987 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中的一個場景曾如此地嘲笑著台灣:

男主角 Dan Gallagher(Michael Douglas 飾)正要出門赴約時,外頭下著大雨,他想盡辦法卻打不開雨傘,這時女主角 Alex Forrest(Glenn Close 飾)跑過來笑著對他說:"Was it made in Taiwan?"(是台灣製造的嗎?)男主角生氣地回覆:"It is hard to find!"(這種東西也很難找啊!)


今日中國政經與社會情勢發展,有一部分跟七、八O年代的台灣真有那麼一丁點相似的地方。當我們用揶揄的鄉民口吻嘲笑:「強國人」的「玻璃心」時,其實在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曾是如此難堪地遭受國際社會的取笑。

 

然而,當台灣的經濟走到今天,陷入成長的瓶頸時,中國正走在當年台灣高速發展的道路。過去中國花了十年的時間,人均 GDP 已經從 2006 年的 3,487.8 美元增加到 2016 的 8,930 美元,足足成長了將近一倍。

這還只是全國平均,若以沿海較富裕省份或城市來看,如天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均 GDP 更是突破十萬元人民幣,跨越一萬美元的關卡,而且許多省份也有迎頭趕上之勢。(參考資料: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台灣去年的人均 GDP 預估將是 22,000 美元左右(未經購買力平價),和前年相仿,目前仍然領先中國許多。

然而,人均 GDP 無法反映人民實際的薪資與所得。我們如果仔細看中國個別行業「平均薪資」的數字,恐怕會倒抽一口涼氣。

根據《第一財經》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5 年平均年薪工資最高的是金融業 11 萬 4,777 元(約 50.7 萬新台幣),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 11 萬 2,042 元(約 49.5 萬新台幣),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8 萬 9,410 元(39.4 萬新台幣)。而台灣去年的平均年薪資(含獎金、年終、保險等),是 58.54 萬新台幣。

誠然,每個國家、每個行業,都有「高薪」拉平均,造成統計數據與實際狀況或「民眾觀感」脫節的現象。因此,我們不妨同樣來比比,一個台灣大學商管科系的畢業生,畢業後到中國、或留在台灣任職的起薪差異。根據我訪查幾個學弟妹的結果,可以確定如今中國沿海大城許多企業,給的起薪早已經超過台灣。

●國際競爭激烈,台灣不應只挑自己喜歡聽的

相信上面我舉的數據和例子,即使都有憑有據,仍然會受到許多人質疑,諸如「中國國家統計局給的數字你也信?」或「台灣物價低,不能這樣算」,當然還有更經典的「國情不同,不然你去啊又沒人留你」。

這帶出了我想要講的下一個重點:

如今台灣似乎瀰漫著一股氣氛,就是面對國際競爭,或幾個我們「特別不喜歡」的國家,就會選擇性、反射性地忽視或質疑他人的進步與成績。同時間則對台灣的一些成績,選擇性地感到自滿與得意。

比方說,不久前新聞報導,桃園機場擊敗日本羽田機場與韓國仁川機場,獲得英國非營利獨立調查機構 Skytrax 頒發的「世界最佳機場服務人員大獎」(World' s Best Airport Staff Service)時,總統在臉書發文祝賀,各家媒體更以「台灣藍波萬」的方式大幅報導,國人的榮譽感再次受到鼓舞。

 

桃園機場能夠獲得這樣的成績,我們當然都感到相當光榮。但是,新聞不能只看一半啊!

事實上,即便台灣在個別獎項上,擊敗了羽田和仁川機場,但世界機場整體排名,新加坡樟宜機場仍是第一名的常勝軍、羽田機場則從 2016 年的第四名進步到 2017 年的第二名、仁川機場雖稍有退步但仍排名第三,台灣則是退步到第21名。

更值得注意與警惕的是,上海虹橋機場大躍進,從 2016 年的第34名進步到今年的第18名,超過桃園機場。(2017 年全球最佳機場排名請見連結:The World' s Top 100 Airports in 2017)

現實是,這幾年來,前五名幾乎是亞歐幾個知名城市的機場輪流做莊:新加坡樟宜、日本羽田、韓國仁川、德國慕尼黑、香港赤臘角等。

舉全球機場的例子即可看到,無論在哪一個產業,不管是硬體設備或是軟實力的競爭,全世界各國都在拚從 A 到 A+,競爭相當激烈。但是,在台灣,我們喜歡只看自己想看的、只聽自己想聽的、只做自己想做的。

●台灣越來越明顯的危機:只看當前利益,不顧長期發展

幾乎在桃園機場獲獎新聞的同時,另一則新聞報導指出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提出「全國民用運輸機場佈局規劃」,從 2020 年到 2025 年之間,中國從華北、華中與華南,將由 260 個大小機場形成三個大區塊發展的世界級機場群;到了 2030 年時機場數量將達到 408 座,同時更嚴格規劃與要求品質的全面提升。

為因應未來長期的發展,政府部門事先做好中遠程規劃。這本來就是政府應該做的事情,再正常不過,不是嗎?

但回頭看看我們自己:桃園機場第三航廈雖在 2005 年及開始規劃,但卻一直遲至 2013 年才開始議約,2016 年才動土興建。為什麼一個重大的國家建設計畫可以延遲十年?究其根本,是因為根本沒料想到有一天兩岸會直航,桃園機場會變成全世界最擁擠、最容易塞「機」的機場之一。

2008 年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兩岸航班從零到現在每週超過 600 個航班,我們才突然發現既有的桃園機場第一、第二航廈不敷使用。若經常出國的民眾應常感覺到,飛機明明已經抵達桃園機場上空,但總是常常多飛了好一陣子才降落。我們才明白原來起降管控嚴格的機場航道也會塞機啊!

 

(其實文章寫到這邊,我自己也非常驚訝!回想在 2010 年進入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服務,對外溝通時常引用的數據是「兩岸航班從零到每週五百班次以上」,以彰顯台灣未來發展潛力,達到吸引外人投資目的。才幾年光景,兩岸對飛航班又成長到每週六、七百個航班以上!唯因兩岸當前政治關係緊張,所以兩岸定期航班由 2015 年的平均每周七百航班,下降至 2016-17 年平均每週六百航班左右。)

從上述例子,以小窺大,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台灣發展最大的問題即在於:公共政策未能夠有一長期且延續性的規劃與執行。

原因在於:近二十年來,國內政治對立肅殺氣氛嚴重,換人執政的同時,甚至一定得先推翻前朝政策。

也因此,政府部門常任文官經常得為了兌現政治人物於選舉時提出的政見而疲於奔命,否則就只有在立法院委員會質詢時罰站與挨罵的份。更別提因為擔心機關經費被砍,在預算審查期間,常可在立法委員辦公室門口看到排隊求見委員「大發慈悲」不要砍太多經費,免得政務無法推動的特殊現象。

這四年做的綜合規劃,可能在下次選舉後被推翻;下次選舉時提出的政見,又可能在下下次選舉後被清算。更重要的是,可以拿到下一次選票的,我才做。今天的台灣,成了炒作短線,而不看長期效益的投機客。

●不是滅自己志氣,長他人威風:中國有策略與有計劃的發展強國夢

同樣這十多年來,中國則走在高速發展的道路上,它不怕你笑它抄襲、也不怕你鄙視它剽竊;就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它邊走邊修正,而且逐漸壯大。

現在的中國,不只輸出廉價玩具、成衣、白色家電和智慧型手機,更靠著經貿實力強勢輸出「中國製」(Made in China) 的高鐵系統、客用航空機、軍事武器等,甚至還嘗試輸出「軟實力」,如同我之前提到的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

中國政府(或說許多亞洲國家也如此),正透過一個接一個有延續性的國家長期發展計畫,推動這個巨大的齒輪往前進。其中「發改委」在這個過程中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具有「小國務院」稱號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主要負責中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的中長期規劃,而且因為具有實質審查各部門計劃與預算的權力,所以在中國政府裡是相當具有權威性的組織。

說到這裡,想必又有人會批評:「專制政權當然容易推動長遠政策」或「規劃經濟不適用於當代環境」。這些說法某方面來說也有其道理,但事實上,即使在歐美民主國家,多數政治人物仍然非常看重「政策的延續性」。例如即使像歐巴馬和川普兩位如此南轅北轍的美國總統,近年來在「力推美國本土製造、增加當地就業」上許多「威脅利誘」的手腕,根本是完全一致的。(本文稍後會舉澳洲為例說明)

再者,「長期規劃」不代表沒有調整的空間,以上一段文中談到「發改委」所提出 2020 年到 2030 年的「全國民用運輸機場佈局規劃」為例,若再詳細端看計畫內容,其實這是一個源自於 2008 年胡錦濤執政時期所做的長期規劃,中間則經過無數領導人和核心幕僚依照國際情勢數度調整。

在這個全面性的綜合規劃裡,考慮了包括對於未來發展「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發展的總體要求」,也結合國內外區域發展的需求(包括「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三大策略),主要目的是為了與高鐵、鐵路、船運等系統串接起整個中國大陸的陸海空運輸網路系統。

從此計劃我們即可發現,中國正非常有系統、有目標、有策略的在每個領域向前邁進。

●不只中國,各國政府計劃部門都會提出長程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

其實不只中國如此,簡單再舉澳洲為例。2011 年澳洲政府制定「觀光業 2020 計畫」(Tourism 2020),計畫內容詳列「目標」 (Objectives)與「行動計畫」(Action Plans)等。當時的政府規劃預計在 2020 年時,旅遊業可以達到旅客消費由 700 億澳幣增長到 1,150 億澳幣的目標。

這個計畫是在 2011 年時由工黨首相 Julia Gillard 提出,在她卸任後,又經過了一任同黨總理 Kevin Rudd,之後政權輪替,緊接著由自由黨總理 Tony Abbott 執政,直到現任自由黨總理 Malcolm Turnbull。即便「觀光業 2020 計畫」行動計畫為因應外在環境變化而有所調整,但是目標卻從未改變。

我想要強調的是國家和企業一樣,需要有長期穩健的發展計畫(A Long 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

在台灣,我們也有一個號稱「財經小內閣」之稱的「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其主要功能是負責政府中長程計畫的規劃、協調 、審議與資源分配(詳情參考國家發展委員會組織法)。其實,我們還可以很驕傲地說,中國「發改委」概念是抄襲我們的「國發會」呢!

「發改委」師法的正是「國發會」前身,早期的「美援會」/「經合會」/「經建會」:一個具有實質規劃權力、預算與用人彈性的機關,「經建會」也因此得以規劃與推動許多重大建設(如高鐵)和培育出許多內閣與財經首長。

再強調一次,長期規劃與民主或極權專制政體無關!「國發會」的長期規劃功能,在 2000 年後就一直無法發揮,主要是因為國內政黨對立與仇視的氛圍太嚴重,所以每隔四年,最多八年,所有的國建計畫就會全部打掉、重來一次。

自此,「國發會」的國建計劃書只剩下立法院審查時擺在議事桌上當當花瓶,還有審查後再擺放到檔案室裡存查的兩個功能了。

●台灣應該嚴肅看待中國崛起,並且努力想想我們的出路

我們當然可以繼續用鄉民思維嘲笑「強國人」和他們的「玻璃心」。

可是真的不要忘了,三十年來,我們也是這樣跌跌撞撞、一邊往前跑一邊改不合身的賽衣才走到今天。然而,現在我們已經耗費了太多的精力在自己人對自己人的「網內互打」和「大亂鬥」。

強國人或許真有玻璃心、或許真的很無賴、很鴨霸,但是同時間他們也不怕你笑、不怕你批評,反而一直在這個過程中進步。

看看中國政府定期推出的各種長程規劃,都是在一個往前進、必要時修改與檢討的歷程。

如同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國「以拉代推」的方式吸引國際人才。台灣各種產業菁英、各個領域學者和學子都在這個過程中西進,而且數量越來越多。

別忘了,比較起鄰近國家面對中國時的機會可能大於威脅,更值得讓我們憂心的是:中國透過蠶食鯨吞的方法,以其龐大的資源與對未來前景的甜蜜描繪,吸收台灣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人才,意圖不軌且有計劃地一步步削弱台灣的實力。

看重短期利益(再選上、再連任)而無視國家長遠發展,才是當前台灣面臨到最大、也是最嚴峻的危機。

●醒醒啊,台灣人!不要再「網內互打」、不要再選擇性地認知現況了!

我們真的需要更嚴肅地正視中國崛起的機會與威脅,並且好好想想我們的長久發展與生存之路。

註:2017.03.29 勘誤,因不同組織之統計方式差異,經讀者反映中國人均 GDP 所得資料部分業已統一按照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中國國家統計局之資料修訂,謝謝大家指正。

《關聯閱讀》

「面對中國,我們該如何自處?」──不只台灣,各國都在問

一窺亞洲的人才大戰:大馬、台灣各有優勢,各有苦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4/09 15:52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