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7
  • Feb
  • 2017

【大腦解密】你成為什麼人,是因為大腦漸漸失去某些東西!

作者 天下文化

2017/02/17 14:44
▲圖片來源/好享看影視娛樂提供

●人出生了,腦還沒長好

剛出生的人類實在很沒用。我們大約要花1年的時間才學會走路,需要2年多的時間才能清楚表達完整的意思,而且還要許多年之後才會照顧自己。

我們完全依賴周遭的人生存;與其他哺乳動物比較,海豚生來就會游泳,長頸鹿誕生後幾個小時就學會站立,斑馬寶寶出生不到45分鐘便能夠奔跑。環顧動物界,我們的動物親戚出生後很快就相當獨立了。

 

表面上看起來,那似乎對其他動物非常有利,但事實上反倒成了限制。初生小動物發育得很快,因為牠們的腦子已經根據許多預定程式接好線路,但這種準備妥當卻犧牲了彈性。

如果有一隻倒楣的犀牛,發現自己身在極地凍原、喜馬拉雅山脈的某座峰頂,或東京市中心,牠是沒能力去適應這些環境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會在那些區域見到犀牛)。帶著事先安排好的腦來到這個世界,這種策略在生態系的特定棲位會奏效,但是若讓動物處於該棲位以外的環境,牠繁衍興旺的機率並不高。

相反的,在各種不同環境下,從極地凍原、高山,到熙攘的市中心,人類都能夠茁壯成長。

我們能夠這樣,是因為人類的腦在出生時仍有很大的部分還未完成。其他動物的腦是所有線路組裝完畢才出世,我們可以稱這種方式為「硬體布線」(hardwired);人類的腦則不同,它容許自己受生活經驗的細節來形塑。這種情況導致人類在小時候,腦有很長一段時間顯得無用,因為那顆腦正在受環境的潛移默化,這種方式就是「即時布線」(livewired)。

●先突飛猛進,再雕琢成型

年幼的腦彈性十足,這背後有什麼祕密?並不是年幼的腦會長出新細胞,事實上,小孩的腦細胞數目與成年人相同。祕密在於腦細胞如何連結。

然而在嬰兒出生時,情況迥然不同,大部分神經元(神經細胞)並未連結,在生命的頭2年,神經元在接收感覺資訊的過程中,開始迅速連結。嬰兒的腦中,每秒會形成多達2百萬個新連結(也就是突觸)。到了2歲,孩童有超過100兆個突觸,是成年人的2倍。

腦中的連結程度在此刻達到高峰,遠遠超過所需。這時,密集形成新連結的盛況不再,而改行神經「修剪」策略。你長大成人時,有50%的突觸會遭修掉。

哪些突觸該留下來,哪些突觸又該丟掉?一旦某個突觸成功參與某個線路,它就會受到強化;相反的,沒有用處的突觸就會變弱,最終遭到剷除。如同森林中的小徑,若都沒人走,就會荒廢了。

從某種意義來說,腦子從已存在的各種可能性中修修剪剪的過程,決定了你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並非因為腦裡長出什麼新東西,而是因為腦子刪掉了一些東西。

整個童年時期,周遭環境雕琢我們的腦,從由眾多可能性形成的叢林中,把腦修整成與我們遭遇到的經驗相切合。我們腦中的連結減少了,但留下來的連結變得更加強壯。

 

舉例來說,你在嬰兒時期聽到的語言(比方說英語或日語好了),會讓你聆聽這種語言中特定聲音的能力增強,造成了聆聽其他語言聲音的能力變弱。也就是說,出生於日本和美國的寶寶,一開始都能聆聽和回應這兩種語言的所有聲音。

隨時間過去,在日本長大的寶寶將無法分辨R和L的發音,因為日語並沒有特別區分這兩個音。我們是受出生時碰巧進入的環境所塑造的。

( 作者/伊葛門David Eagleman:美國神經科學家、科學作家。現為科學與法律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and Law)主任、史丹佛大學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系兼任副教授。)

>>本文出自《大腦解密手冊:誰在做決策、現實是什麼、為何沒有人是孤島、科技將如何改變大腦的未來》一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2/17 15:03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天下文化

  •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學、健康親子、大樹文化等領域,累積你的閱讀競爭力。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