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9
  • Jan
  • 2017

器官有記憶!?高中生「換心」後,竟不斷看見捐贈者過世前的畫面...

作者 時報出版

2017/01/09 13:21
▲圖片來源/好享看影視娛樂提供

或許是國家政策過於保護,抑或是風俗民情不同,在臺灣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不僅鮮少露面,更遑論和西班牙一樣,在廣告中現身說法,鼓吹更多人支持「器官捐贈」。另外,有關移植之後,病患「身、心、靈變化」的討論更是少之又少。

美國雖不算是「器官移植」比率最高的國家,但相關病例數在世界上卻名列前茅,而且對這些病患,不只醫學方面的研究很普遍,連和治療無關的追蹤與探討也很多,其結果有時比小說還精采。

 

曾經有人做過訪查, 在接受器官移植病患的身上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現象。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病例,在手術之後發現自己的口味變了。例如,有人原先不是速食品的愛好者,但器官移植後,每次經過黃色M型商標的速食店面,就會忍不住走進去;也有人原先不甚喜歡辛辣或發酵食品,但之後卻喜歡得無法自拔。

林林總總的奇聞軼事,我覺得最有名的案例是在美國史丹佛大學附設醫院接受全世界第一例「心肺移植」的患者瑪麗·高爾克(Mary Gohlke)。她手術後進行復健時,醫院刻意安排電視臺訪問,當記者要她說出目前最想做的一件事,她竟然脫口而出:「我現在最想喝一口冰啤酒!」高爾克自己也被這句「無心之言」嚇到,加上她不時在夢中看到一位年輕男孩的樣子,於是想找出在腦死後捐贈心、肺給她的人。

在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她順利找到了那位捐贈者的墓地,並和他的家屬變成了朋友─這位讓高爾克獲得重生的捐贈者,是一位因車禍而腦死的高中生,生前最喜歡喝冰啤酒。

有些醫師認為接受器官捐贈的病人,在手術後有口味與心性的改變,是因為「細胞殘存記憶」(Cell Memory),讓原先器官擁有者的種種,透過此一方法而傳到另一個人身上。

絕大多數的醫師,包括我在內,並不相信有這種現象,畢竟不是所有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都有上述的身、心、靈轉變,而那些有改變的人,其轉變更不見得和捐贈者相同。但高爾克並不認同大部分醫師的論點,她以克萊爾·西爾維亞(Claire Sylvia)為筆名,將自己的故事寫成小說《換心》(A Change of Heart ),而且蒐集了許多「細胞記憶」的故事,其中,我最有感覺的是以下一對美國夫妻的案例。

這對美國夫婦在大雨滂沱的高速公路上趕路,不過兩人卻因為某些事情而冷戰著,一路上只聽見雨刷快速撥著雨水的聲音。很不幸的,這對夫婦因為車禍被送進醫院,擔任駕駛的丈夫因為傷重造成腦死,而全身多處骨折的妻子則幸運存活。她在身體極度痛苦之際,勇敢地將丈夫的心臟捐贈出去,以救活一位因為心臟衰竭而瀕死的病患。

半年後,妻子在醫療人員的努力救治之下,完全康復,可是她的心中卻一直放不下一件事─覺得沒有好好向丈夫道別。於是,轉而求助向她勸募器官捐贈的社工人員,希望他能找到那位受贈者,她想對他身上、曾經是丈夫的心臟,說聲再見。

社工覺得相當為難,因為在美國醫療體系裡,器官捐贈者的家屬和受贈者是不可以直接見面的,但他拗不過那位妻子的請求,於是打破慣例和受贈者聯絡,不過他也先言明,對方是可以拒絕的。想不到那位受贈者竟然毫不考慮就答應了。

約定見面的那天下午,受贈者不知什麼原因遲到了,忐忑不安的社工在漫長的等待下有些心虛,提醒那位妻子「受贈者是可以不用來的」,而且還建議她打退堂鼓。

「不用,我的丈夫快到了,我可以感覺得到!」果真在幾分鐘後,受贈者推門走了進來,讓社工著實嚇了一大跳。

 

受贈者是一位高中生,雖然和那位妻子初次見面,彼此卻有說不出的親切感,兩人很快就熱絡地交談著,彷彿是家人一般。那位妻子的願望終於達成,她輕撫著受贈者的胸口和丈夫的心臟道別:「寶貝,我對不起你,沒有親口和你說聲再見。」

這樣舉動讓受贈者感到十分舒暢,因為他接受完心臟移植這半年來,始終覺得心頭有千斤重擔,即使檢查數據都顯示心臟功能良好,但是他一直感到鬱悶難以抒發,如今卻在這樣的觸摸下完全恢復。

最後兩人依依不捨地道別,臨行前那位高中生說出了疑問:「為什麼這段時間,我一直聽到車子雨刷在擦窗戶的聲音?」

那位妻子聽到這樣的問題,眼淚不禁奪眶而出,把對丈夫的思念宣洩個夠。讀者們對上述的故事會不會覺得毛骨悚然,認為它是長久以來科學界無法解釋的「靈魂出竅」? 或是「心電感應」? 如同我前面所說,支持細胞有原先主人殘留記憶的人,一定認為這是最好的證據。

我不是不相信這些無法解釋的事情,而是因為不知其存在的道理,而不附和。總之,不管是「細胞記憶」也好,或是「怪力亂神」也罷,都只是說故事的材料,你相信也好,不信更好,畢竟這些神祕而不可解的事,早晚會水落石出,只不過到那時候,我們都不在世上了。

(作者/蘇上豪:臺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熱衷寫作,一手執刀,一手提筆,專攻最困難的心臟外科,以及最需才情的長篇小說與科普散文。)

>>本文出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一書

>>來信投稿talktalk@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talktalk@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7/01/09 15:50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時報出版

1975年1月創立,陪伴大大小小的讀者走過生命各個歷程。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將「時報出版」打造成華文出版界的領導品牌。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