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5
  • Dec
  • 2018

德國教育中的健檢機制-政府對家庭的照顧 於校園外有哪些?

作者 邱映潔

2018/12/05 13:55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Flunkeblunk ©繪圖:Jasmin Dreyer

 

 

 

每半年,孩子都會很期待地,帶著和童書偶像見面的心情,上學去。原來,幼兒園門上貼著:”鱷魚叔叔教刷牙”的公告,其實是衛服部「監控」孩子,宣導口腔衛生的持續追蹤。從幼教,牙醫生到校,個別教導刷牙、認識口腔衛生,

 

 

一直到國小三年級,(各個邦與學校間仍有細節上不同,有些牙醫拜訪,甚至融會到學科中,到高年級或國中仍持續。) 每半年定期安排全班一起拜訪牙醫,每人約五分鐘的看診,深植孩子學習、認識自我、了解身體、相互交流的個人衛生教育,不僅回流到家庭教育中,更可見得德國政府,對於身心靈健康的重視。

 

 

從個人到國家,德國很詳盡地,將個人與國家關係,清楚定位,每個出生的孩子都有兩項義務:第一是出世,辦妥出生證明,稅務局就跟著你的「稅卡號碼」;第二項是《健檢冊》(目前電子化改版中,將更新為《健檢卡》,不同於健保卡)。

 

德國學齡前小黃本《健檢冊》 ©kbv.de/©Africa Studio - Fotolia.com

 

 

 

規定,定時到小兒科健檢,由健保支出,讓托嬰幼教更完善

 

德國是一個衡量家庭需要,可以把數月大嬰兒,託付給幼兒園的國家。政府在幼教上的資源,有著相當願意對未來投資的決心,以下就來看看校園外,政府如何全面化的,在身心發展這一塊,和校園內教育理念,並肩同行:

 

 

從出生到十八歲成年前,健檢共分三階段,其中政府資源將健檢,著重於學齡前的孩子,前十次健檢均由國家負擔。第一階段,入學前,全由健保負擔的小黃本《健檢冊》U1-U9,主要目的是,確保新生兒成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孩子出生後,除有助產士外,該先找妥住處附近的小兒科醫師。透過小兒科醫生協助,家長能在醫療專業上一同預防,於育兒必修課上,有個相互討論的專家,一同守護孩子成長,也讓身心發展有更確切的實質照護。

 

 

U是德文健檢(Untersuchung)的縮寫,共十次,標記為U1-U9,其中U7又再細分為U7a。檢查的項目包括:身高體重、頭圍、視力、聽力、心律、肝肺、呼吸、消化系統、語言、肢體協調、社會化發展等,希望任何家庭萬一有困難,能盡早獲得協助的資源,也透過專業醫療,進行單位的相互整合。《健檢冊》雖是政策,但並不具法定強制性,不參與的家庭,可對公家機關提出申請,衛生單位也會隨機到府抽查。前提是,每個孩子必須在入小學報到後(約五歲),自行約定區公所〈入學健康檢測〉(Schuluntersuchung / Einschulungsuntersuchung),並提供完整小黃本《健檢冊》與疫苗檢驗檔案。 隨後由區公所交給小學列檔,這份醫護個資保有隱私,班導師在無家長許可下,也無權參閱。

 

 

德國小學前法定的〈入學健康檢測〉,先由幼稚園老師提供發展紀錄,家長在小學報到後,將填妥健康問卷,帶著《健檢冊》和疫苗本,與孩子一起到區公所醫療處,接受入學前健康檢查。© setzer-verlag.com (照片取自Setzer出版社)

 

 

第一階段細目中包含:U1是在出生數小時內檢查、U2出生三到十天內、U3四到六週、U4是三到四個月、U5在6到7個月、之後是每年一次健檢:U6是一歲、U7和U7a二到三歲、U8和U9四、五歲;第二階段,國小一到四年級前,每兩年,約五十歐元一次的自費,目前還未能由國家負擔,小綠本健檢確認單U10-U11,一旦檢測出有危健康項目,所有費用將由健保承擔。其健檢項目擴充到血壓、血糖、驗尿、愛滋等。

 

 

德國孩子成年前,有四次健檢,部分仍須自費,以小綠本健檢確認單為記錄,和健保全額付費的小黃本《健檢冊》做區隔。© Ulrich Schlueter

 

 

 

第三階段,則是青少年每兩年一次的J1、J2。J代表著青少年(Junior)的縮寫, J1針對12到14歲的青少年健檢,由健保付費;J2給15到16歲,僅有部分健保公司給付。這時家長必須尊重孩子,是否單獨與醫生會診?兒科醫生伴隨著他們的成長,來到青少年時期,他們談及的問題:可涉及毒品、性愛、避孕等。檢查的項目包括:營養、運動、皮膚、骨骼、肌肉發展、生殖器發育、過敏、甲狀腺等。在正式十八歲成年後,就可以轉至家醫科,建議保持每兩年一次的健檢習慣。

 

 

這套系統強化的《健檢冊》,顯示德國人擅長的個人檔案處理,目的雖是預防重於治療,卻扎扎實實的、讓家長、學校、醫療單位更容易串聯起來。從出生的例行檢查,每個孩子來到世上的第一本紀錄,就是定期的健檢冊,到進入小學前,共十次,甚至邁入成年職場,基本健檢一覽表,都密切將身體健康與教育學習緊密結合。兒科醫師身兼孩子身心發展重要的「同路人」:從語言發展、學習、視力、、腦神經、呼吸道等問題,都在第一線上與孩子同在。這份完整的學前健檢紀錄,外加疫苗施打紀錄,必須由家長帶著孩子,在小學入學前,和當地衛生局面談,並做最後的確認,依此,交給未來的小學。

 

 

這些不在課綱中的「學校外」努力,或許能給教育政策顧問們,一個系統化的新想法:無須推崇,這樣的社會主義,可能被台灣政治環境所採納嗎?教育資源的分配,能落實於學前兒童嗎?在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下,除了牙齒保健,擴及而來的兒童健康教育,應該如何落實?讓競選的訴求:傾全國之力,翻轉教育共養大計,能走出台灣孩子真實的需要。

 

 

延伸閱讀

分離與融合的藝術 德國小一開學典禮觀察筆記

從嬰兒到樂齡 看見德國明瞭一致的游泳分級

市集背後的生活教育 觀察德國幼兒園的二手衣拍賣會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邱映潔

一位資淺的母親,因旅居柏林,發現能在柴米油鹽中,加料、增添新奇異常重要,於是在音樂本業外,熱愛潛入現代藝術,尋找生命養分,追尋不同階段對生活美學的實踐。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