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6
  • Mar
  • 2018

忠烈祠與神社 傻傻分不清?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2018/03/16 15:03
原桃園神社,今桃園忠烈祠。(桃園觀光導覽網 提供)

日前,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舉辦春櫻祭活動,慶祝神社落成80週年,卻引發統派人士的不滿,抗議市長鄭文燦不該紀念日本神社。

 

 

一下忠烈祠、一下日本神社,到底兩者之間的關係,與台灣又有什麼淵源呢?

 

首先,我們先簡單理解日本治台的宗教政策。

 

領台初期,帝國議會也決定在台北圓山興建國家祭祀的場所,即「台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隨後,總督府在全台各地的主要地方建造神社,如基隆、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花蓮、台東、澎湖等地。

 

雖然設立神道建物,但官方在宗教上採取「舊慣溫存」的策略,意指對於原先存在的佛寺或廟宇,不做過多的政治干涉,以穩定台灣的民心。

 

到了1930年代,為配合戰事動員的需要,日本將神道與國家合為一體,作為精神總指標

 

 

另外,總督府也深入到各地街庄設置大小神社,以作為社會教化的範疇,桃園神社就是在這樣的時空下誕生(1938),除奉祀開拓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外,也加祀豊受大神及明治天皇,是日本海外唯一完整保留的神社建築。

 

但神道畢竟不是台灣人普遍的信仰文化,這些產物也隨著日本戰敗而劃上句點。

 

同樣在193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也要求各省開始設立「忠烈祠」,這著實令人感到有趣,為什麼呢?根據學者黃進興的研究,他認為,在一般所認知的傳統中國政治文化中,向來是「重文輕武」。

 

他也講述,武廟正式成為中國官方祀典是在唐朝初年,這是因為立國之初有安史之亂和四夷入侵,朝廷急需用兵,武廟祀典自然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崇祀武廟也讓文官們產生焦慮。

 

至明太祖朱元璋以平民之身藉武力取得天下,深知「兵能弭亂,亦能召亂」的道理,除了嚴控武人的忠誠度,也撤廢武廟,不讓武者占有一絲地位,以達「君尊臣卑」之目的。

 

 

由此可見,中國武廟的興廢轉換,恰巧反映了歷代君主對軍人的操控。

 

再回到中華民國的焦點上。當時國民政府以慰祭「烈士」而籌建忠烈祠,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這樣的背景應與對日抗戰有緊密的關聯性,政府透過褒揚殉難烈士,給予最高的國家榮譽,以作為替國家犧牲的籌碼。

 

另一項待考證的可能,台灣史學者蔡錦堂教授研判,日本經驗濃厚的蔣介石,在留學日本陸軍官校時,其附近的靖國神社,是否給予蔣介石一些有關慰祭殉國死難者的啓發不得而知

 

但就忠烈祠的籌建時間點及內容來判斷,特別是在1940年由國民政府頒布有關忠烈祠的「大綱」與「辦法」內容來看,其精神與先前一年日本將招魂社改稱為靖國神社,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若將兩者的性質比較,會發現極大差異。靖國神社起源於招魂社體制,是幕末維新時期激烈的政治對抗所產生的宗教觀念,與傳統日本的神道思想有關,同時保有新時代從上而下的國家價值觀,且伴隨著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共同成長。

 

 

崇尚「楠木正成」的「武士道」精神,是戰前日本的精神核心,至今仍是日本國民的重要指標。

 

原台灣護國神社,今台北忠烈祠(台北忠烈祠 提供)

 

反觀忠烈祠,與中國傳統的文化固無關連,也沒能形塑出宗教的形態,只有單方面的祭祀儀式。即使今日存在於台灣,也與台灣這塊土地的連結有很大的差距,純粹事權力者利於統治的思想工具。

 

更奇怪的是,戰後的國民黨政府為了消除台灣人的「日本元素」,將日本時代創建的神社原址,以其基礎重新規劃成忠烈祠,如原「台灣護國神社」變成國民革命忠烈祠、高雄神社成為高雄市忠烈祠,還有桃園神社也更換為桃園忠烈祠……依此類推,在全台的例子屢見不鮮。

 

一個以「去日本化」為目標的政權,卻不知不覺地以「日本模式」在貫徹它的政治思維,實在令人費解。

 

忠烈祠對台灣人而言,是那個陌生、不曾體驗過的中華民國歷史,可以說是被外力強加或操縱的記憶

 

更甚者,當台灣人開始被日本徵召入伍時,對日抗戰的死難者,很有可能是當時身為「日本國民」的台灣人的「敵人」,這在戰後對台灣人的認同判斷與價值定義,無疑產生莫大的扭曲。

 

台籍日本兵(埔里影像故事館 提供)

 

如今,神社的復原已是單純的古蹟維護,藉以見證台灣歷史的物換星移;我們也尊重忠烈祠存在的事實,並予以保留。不該輕易曲解成日本認同或中國認同,而是,在台灣主體意識的前提下我們如何面對這段歷史。

 

參考資料
蔡錦堂,《台灣的忠烈祠與日本的護國神社.靖國神社之比較研究》(〈師大臺灣史學報〉第三期,頁03-22,2010)。
黃進興,《聖賢與聖徒》:〈武廟的崛起與衰微:一個政治文化的考察〉(台北:允晨出版社,2000)。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 下港人。高中學藝術、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卻誤打誤撞跌進歷史隧道。專注於台灣文化研究,喜歡從過去找未來,信奉「一枝草、一點露」的意念,為台灣說故事。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