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8
  • Aug
  • 2017

「爸媽你們生我,為什麼不愛我?」無愛童年的傷痛…

作者 寶瓶文化

2017/08/28 15:13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圖片來源/《マザー・ゲーム〜彼女たちの階級〜》官方劇照

●扁與貶的傷痛

雅幸出生在一個很「正常」的家庭,父親是中學老師,母親是幼稚園老師。這看似再正常不過的家庭,卻有著不平靜的生活。

幾乎在家的時刻,雅幸的父母就有大大小小的爭吵,很難寧靜。他們兩個誰也不服誰,對什麼事物的看法都相左,包括對雅幸的行為要求及教養理念。

 

雖然,父母都是所謂的教育專業人員,但是,雅幸的父母,回到家中,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精疲力盡,對很多事情都不具耐心。雅幸從很小開始,就常常被要求「不要當小孩」。媽媽最常跟她說的話是:「懂事點」、「再任性試試看」。爸爸最常跟雅幸說的話是:「不要哭,再哭,就打下去」,或是「再吵,你就完蛋了」。

雅幸從很小開始,就羨慕外面的孩子,總是被他們的父母充滿耐心、慈愛、溫和的對待。可是,她的經驗不是如此,她的父母對她,常是咆哮、辱罵,甚至有時候,他們的脾氣突然間控制不住,就會朝她丟東西。

最嚴重的一次,是她回答爸爸的一句問話,爸爸很不滿意就突然衝向她,左右賞她耳光,還抓著她的頭直接撞牆。

而媽媽,始終對她表現出不滿意的反應。從面貌長得較像爸爸開始,媽媽常說她醜,以後大概嫁不出去。又說她笨,功課始終吊車尾,怎麼補習也沒用。媽媽總是感嘆的說:「好歹我們在社會上還受人尊敬,也算優秀,不懂怎麼會生出你這麼低品質的小孩?」

雅幸隱約中覺得,父母之間互看不順眼,都拿管教她來出氣,來顯示他們自己的權力,看誰較能握有孩子的管教權。

雅幸在這個家很孤單,因為除了成為父母親的武器,用來羞辱及攻擊對方之外,她感覺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及意義。

父母兩個人,都要人的尊敬,人的稱許,人的重視。即使回到家中,也仍以老師身分自居,常常對著雅幸說道理、說規矩。雅幸很早就放棄了,她知道,生在這個家中,她永遠不會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只有「某老師」和「某老師」。

在巨大「老師的小孩」陰影籠罩下,雅幸覺得自己恐怕做什麼都不會成功,就連她的爸爸常說的:「不要讓我丟臉。」好像都無法辦到,她始終覺得,自己一直在讓她的父母丟臉,自己是父母的恥辱。

她曾經問過媽媽:「為什麼你們生了我,卻不愛我?」

她得到的回答是:「你應該檢討自己有什麼好值得被喜歡?被愛?」

 

於是,「是我自己不好,如果我夠好,我的爸媽怎麼會不愛我呢?」雅幸總是這樣告訴自己。

關於證明自己是被愛的孩子,她想也不敢想,她相信不管自己怎麼做、怎麼努力,結果都是一樣的;她注定會失敗,她注定會被失望,她注定看不到父母因為有她這個孩子而滿意、開心的笑容。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一生中「最重要,也最特別」的人,他與他們的生命緊密連結。然而,當這一份特別且重要的關係,是不斷的告訴孩子,他的生命很糟糕,不值得被愛,很差勁,一無是處,這等於是重複的踐踏孩子的自尊,也在孩子的心靈,不停賞巴掌。

對孩子來說,如果連生他的父母都不愛他,又如何能去期待其他人會愛他。這世界,在孩子的知覺中,將是一個厭惡他的世界。

●「恐懼」成為孩子最無法擺脫的「情緒困擾」

什麼樣的父母,會絲毫不關切孩子的感受呢?也完全不想理會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究竟會對孩子形成什麼樣的影響?

往往我們會看見幾種類型的父母是這樣表現的。一種是「權威型父母」,另一種是「自我中心型父母」。還有,對人類心靈及情感漠不關心,幾乎到無知的父母。

「權威型父母」因為職業、身分,或社會位階,或傳統文化影響,而認為自己身為父母,就該是權威的地位,而剝奪孩子的主體性,認為孩子只是一份所屬物,或是下屬(位階較低)。

一些根深蒂固的權威思想,讓權威型父母剝奪了孩子生命的主體感,不視孩子為有獨立情感、思想、行為自主能力的「人」,而是必須符合所有要求、指令、規範的機械,不應該出現差錯、延遲,及任何不允許出現的行為,否則,就是敗類、錯誤的「產品」。

不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孩子便無法充分的知覺到自己主體的存在,對於自我的發展,有不利的影響。不敢是自己,不敢做自己,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也不敢接觸屬於自己的情感及思想。

「自我」遭受攻擊及破壞,自信及存在所需要的安全感,都因此受到打擊。「恐懼」是遭遇扁與貶教養的孩子,最無法擺脫的「情緒困擾」。

 

處在必須無時無刻提防攻擊傷害,或是必須忍耐無情傷害不停的施暴在自己身上,「恐懼」幾乎是無時無刻不在他們內心發生。

當我們的大腦不斷的提取出「恐懼」的情緒,來提醒我們,我們所處的情境不安全,我們隨時都可能被傷害時,個體便無法放鬆,無法經驗安全,而不停的處在「害怕受傷」的焦慮中。

●愛,是每個孩子的需要與渴望

孩子想要受肯定、想要被稱許、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愛的,這是每個孩子的需要,也是生命無法被抑制的渴望。

所以這給了孩子一個可能遭遇受傷的機會,就像哈洛實驗中的小猴子,只要依戀了那以為會給愛,及安全依靠的對象(布媽媽),即使那對象(布媽媽)身上射出鐵針,小猴子即使承受了被射擊的痛苦及恐懼,仍要趨近那想獲得愛的對象(布媽媽)。

當孩子那麼需要愛,渴望愛,那渴望愛的對象卻帶來傷害及疼痛時,情感上便產生衝突及矛盾。想靠近,又害怕受傷;但又不能就此放棄或拒絕接近,於是,循環性的反覆受傷,在舊的傷口處,不斷增加新的傷痕,以至於孩子幾乎失去機會,好好的修復自己受傷的身心,就得繼續再承受。

如此,精神上處在崩潰邊緣,或是持續性的消沉,是遭受強烈攻擊的孩子,越來越失去生命活力的原因。

●當孩子成為滿足父母的工具

「自我中心型父母」幾乎在生活世界中,只關注自己,無法意識到自己身為人父、人母,有教養關照的責任。

他們的過去,有太多個人的未滿足需求,不斷的在生活中釋放。或是,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並未有機會學習將視線連結到外在其他事物,絲毫不懂如何關心他人的狀況。

這樣的父母,孩子不是他自己,而是來滿足或服務他們的工具。這些孩子,常被差遣,被要求,被挑剔。孩子不能說不,不能不聽從,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及想法。「你意見很多」、「你敢說不?」、「你竟敢不孝?我養你做什麼?」等等的言語,就是這類型父母用來控制孩子服從,及威脅孩子的恐嚇。

●父母無法回應孩子的愛及情感需求

不論是權威父母或自我中心父母,孩子一有不從,或是個人的情緒展現,則被強烈的怪罪及責備破壞了家庭的和諧和安定,不斷的強化孩子內心應該要感覺到羞愧,因為他是罪惡,是恥辱,是不符合標準的瑕疵品。

 

對人類心靈及情感漠不關心,幾乎到無知的父母,就更加無法回應一個孩子所需要的愛及情感需求。猶如一個無精神層面需求的生物體一樣存在,只有吃、 喝、排泄、睡眠,日復一日,存在,只是因為活著。因為,不花任何心力付出在內在的思想及感受上,精神層面的呼應,刺激,連結,幾乎是零經驗值。

孩子在幾乎無愛的環境下生長,生命無愛灌溉,內心的空虛感、無價值感,油然而生。他無法感知到一個明確的自己。當感受到自己時,浮現的就是自己的可惡、可憐,甚至無能及可悲。

這種對生命的虛無感、罪惡感,將使孩子的心靈被放下「憂鬱」的種子,隨著生命的長大,憂鬱的種子,也生長成一棵巨大的憂傷樹。

●給受傷的小孩

親愛的小孩,我知道你心裡滿是憂傷,在無數的日子,你忍受著被嫌棄的感受,彷彿自己的存在,只配得到羞辱、指責,及取笑。

你好渴望愛,一種讓你安心的愛,讓你可以開心,可以笑,可以自由感受活著氣息的愛。那種必須噤聲,小心自己不要被瞧見而受人攻擊的日子,你不知道何時才能結束。你也不懂,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好似理所當然的,就必須背負著永無止盡的懲罰及指責。

所以,你盡可能讓自己好像不存在,能躲就躲,靜悄悄的,連呼吸都憋住,就是不要讓人發現你,而毫不留情的傷害你。

你總是默默的流淚,深鎖住眉頭,卻不敢向人說出你的痛、你的傷。你真的以為,若不是自己太糟糕、太沒用、太軟弱,又怎麼會招來別人這麼多的批評?所以你想自己是活該,活該被罵,活該被討厭,活該沒有人愛。

如果一個人連他的父母都不愛,又怎麼能相信這世界會有人真愛他?

親愛的小孩,我知道,曾經你嚎啕大哭過,你好委屈,好想要問,如果你不值得愛,為什麼你要存在?

你一直試著努力,努力的符合周遭的要求,努力的達成別人對你的指示及期待,但是,好洩氣,也好失望,那些努力不僅沒有被看見,還被批評得一無是處,甚至被輕視著,好像你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久了,你連努力的勇氣都沒有了,也無法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自己想做的。

親愛的小孩,你知道嗎?不是你一無是處,也不是你努力總是沒用。而是,你的家,你的環境太多嚴苛,嚴苛到看不見你的好、你的努力及付出。甚至,無情的傷害你的身體及心靈,漠視你是完整的生命、獨立的生命。

而你承受過的那些貶抑、責罵和懲罰,傷害了你的心,也嚇壞了你的人。被恐懼情緒滅頂的你,除了經驗到恐懼,就不知道還能感受到什麼。

讓我們輕輕的拍撫著你的胸口,那些驚嚇,那些無助,和那些恐懼,深壓在你的胸、你的心。它們壓得你喘不過氣,也不敢流出淚。讓我們輕輕拍撫著受傷的心,允許你自己慢慢流淚,即使哭出聲來也沒關係。因為唯有流淚,哭出聲來,你才能呼吸,張開口大大吸氣、吐氣。

你的驚嚇與無助,需要被看見,被懂,被觸摸。你是一個無條件值得被善待的生命。即使是父母,也不能任意的侵害你的身體、羞辱你的心。

我知道療傷的路很長,但從現在起,給自己一個相信;相信你生命的美好。不需要再透過渴求、乞憐、討好別人的給予,我們才能夠相信自己夠好,自己的生命有價值。

親愛的小孩,請讓你自己是你心愛的人。我們心愛著自己,然後帶著曾經傷過的心、受過的傷,陪自己走向無條件愛自己的方向。在那方向的終點站,沒有人能再無情的傷害你,也沒有人可以任意的對待你,因為你學會愛護自己,也學會真實的肯定自己。

而愛,不再與你分離。你真實的與愛同在,不再以為愛是奢望、愛是不屬於你。

(作者/蘇絢慧:知名諮商心理師.悲傷療癒專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在助人領域工作18年。曾任醫學中心社會服務室與安寧療護臨床社工師、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前後經歷13年。也曾兼任大學學生諮商中心、社區諮商機構諮商心理師工作,目前為獨立執業心理師。)

>>本文出自《為什麼不愛我:療癒無愛童年的傷痛》一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8/29 10:52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寶瓶文化

  • 寶瓶文化以最旺盛的企圖心在出版市場出發,「把事情做大」是寶瓶創社的信念。我們有最專業的精神與非如此不可的決心。我們深信,要做出版,就要做大眾出版,而以我們的專業、決心與意志力,必能讓作品有最完美的呈現,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未來,寶瓶將繼續努力出版高品質且適合大眾閱讀的好書,希望藉此努力,能讓讀書成為全民運動!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