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0
  • Jan
  • 2017

孩子奢侈浪費怎麼辦?父母請狠下心,讓他們體驗吃苦!

作者 野人文化

2017/01/20 10:34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剛到以色列的時候,我們家的經濟條件還不是很寬裕。以色列人會把不要的衣服洗乾淨,整整齊齊地疊好,放在垃圾桶上面,給需要的人拿回家穿。

看到有麵包放在上面時,我們也會去拿來吃。以色列人把富餘的麵包放在垃圾桶上面時,本意就是給有需要的人吃,所以都會封好,還是比較乾淨的。我把麵包拿回家,用自己的方式加工,蒸一蒸、煎一煎什麼的,來解決孩子們的早飯。

 

難道我真的是沒錢買麵包嗎?不是的。我是覺得我們換了一個環境,孩子們應該懂得:我們看見的這些東西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我們就應該加以利用。這些麵包可以讓我們少買一次麵包,可以省下兩、三謝克爾(Shekel,以色列貨幣,1謝克爾等於10塊新台幣)。

同時我也教育他們: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所有食物我們都要敬畏。那些人拿出來,沒有扔到垃圾桶,而是包得好好地放好,那是對食物的敬畏。而需要這些食物的我們好好利用這些食物,同樣是對食物的敬畏。

●不管貧富,秉持節儉原則,培養孩子對萬物的敬畏與愛惜

吃這些從垃圾桶拿回家的食物時,由於良好的教育和解釋,孩子們非常愉快地進餐,於是養成了一種習慣。我們養成了節儉的習慣,沒有什麼好丟人的。有人會說,別人扔的東西我怎麼可以吃呢?我覺得別人扔的東西我們也可以吃,只要沒發霉沒變質,我們就可以吃。

在以色列漫長的移民生活中,我教育我的孩子「勤勞」、「節儉」、「樸素」。這些詞在我生活的年代經常會用,但是到了這個年代,我們今天再來講艱苦樸素,孩子們是沒有辦法理解的,因為這個社會的物質資源非常豐富,已不是我們所處的那個年代所能比擬的了。

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們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就算習慣了有非常豐富的食物,也能在沒有食物的時候吃人家不需要的東西。

首先,需要那隻推動搖籃的手的努力。可以說,這也是一條起跑線。我從來不贊成幼教式起跑線,不過我也不反對你帶孩子參加,這也是一種智力開發。但是當孩子處在我們當時那種情境的時候,家長在教育上敢不敢邁出去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

讓自己的孩子接受人家不要的東西,接受放在垃圾桶上面的食物,首先父母要戰勝心理上的障礙,跨過自己心中的那道障礙。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垃圾桶上的衣服你撿回來穿,垃圾桶上的食物你撿回家吃……種種經歷已經使孩子們懂得了敬畏。你不要對孩子說「我們很窮啊,沒錢啊」,而是先要教會孩子敬畏,敬畏大自然的萬物。我們沒有因為撿別人不要的東西而產生羞恥感。這跟家長有沒有虛榮心也很重要,一個家長敢於對自己的孩子承認我們現在真的很困難,需要用別人不需要的東西,這也是勇敢的表現。

做家長的要非常勇敢,跨出這一步。家長跨出的這一步,對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磨鍊孩子的意志,有非常大的幫助。有些家長可能會說,你那時是因為家裡經濟狀况不好,所以才會讓孩子吃苦,給他們吃別人扔掉的麵包,給他們穿別人不要的衣服。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都好了,還有必要讓孩子節儉嗎?

我的答案是:「有必要。」猶太家長們不管家境如何,都秉持著節儉的原則,讓孩子從小養成節儉的好習慣。

 

我在上一本書《猶太媽媽給孩子的3把金鑰匙》曾講過這個例子:我們剛搬到特拉維夫的時候,對門一家三口來串門子,我準備一些水果點心招待他們。孩子拿起一塊西瓜,吃了兩口就放到茶几上,又伸手拿了一個草莓,咬了一小口又放下,順手抓起一把瓜子。

孩子的爸爸看到,嚴肅地說:「把西瓜、草莓吃完再拿別的。」我笑了笑說:「孩子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吧,東西不是很多嗎?」孩子的爸爸說:「東西不能浪費,節儉與貧窮無關,這是孩子必須從小養成的好習慣。」接著孩子的爸爸給孩子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大富豪,生活非常節儉,有人勸他說,你是大富翁,錢幾輩子都花不完,何必過這麼清苦的生活呢?你這麼做,人家會以為你是在裝窮。

富翁就說:『我現在收入很多,但是我不可能總是收入這麼多啊。如果我的家人習慣了奢侈的生活,有一天我沒有這麼多收入了,他們會很難適應的。我現在讓他們學會節儉,以後他們會生活得很安定。』孩子,如果有一天,家裡沒有那麼多東西可以吃,你是不是會很難受呢?咱們現在就要學會珍惜每一樣東西。吃東西的時候要先想一想,自己要吃多少,吃多少就拿多少,拿了就要吃完……」

我在中國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不少家長在物質上對孩子超量滿足,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滿足孩子,讓孩子不知珍惜物品,更別說節儉了。

中國古話說得很有道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孩子習慣了奢華,習慣了要什麼有什麼,有一天碰到物質條件不能滿足孩子的情况,孩子將無法接受這種巨大的落差。

我們當然不是說不能給孩子吃好、用好的,只是就算現在的條件很好,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吃苦的能力,培養孩子能屈能伸的性格,這樣的孩子以後不管遇到什麼環境,都能好好地生活下去。

●「模擬家境」讓孩子體驗吃苦,培養他面對挫折的能力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以色列的父母做得特別好。在以色列,無論是富人家庭還是窮人家庭,不管條件如何,都會刻意「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苦難,磨鍊孩子的意志,去除孩子的嬌氣。我們把這種教育方式稱為「模擬家境」,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讓孩子體驗吃苦。

迦太基一家著名的博物館裡,有一幅畫上是一個人正在和魔鬼下棋,而且危在旦夕,魔鬼正在「將軍」。這一盤棋正是人類命運的象徵,苦難就是那個正在將軍的魔鬼。那麼,人類還有希望贏嗎?猶太人從小受「磨難教育」,認為磨難可以轉化為生命的財富。人類正是在同魔鬼的戰鬥中鍛鍊了自己。

縱觀猶太歷史,可以說猶太民族是一個「飽經苦難」「多災多難」的民族,猶太人經歷過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經歷過四處流浪、東躲西藏的歲月,但是,猶太人雖飽受苦難卻沒有絕望沒有灰心,在苦難中尋找生機,頑強地生存下來,在艱苦的環境中也不放棄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苦難中練就了堅忍不拔的性格。

經歷過這些苦難之後,猶太人已經不怕任何苦難了。為了生存,他們吃盡了苦頭想盡了辦法,因此,只要有一點機會,他們就能敏銳地抓住,然後像火山爆發一樣,做出讓世人羡慕的成就。

 

剛到以色列的時候,我們的家境不是很好,但我並沒有沮喪,帶著三個孩子樂觀地面對生活,利用一切條件改善生活。最重要的是,我培養了孩子們能屈能伸、能對抗各種壓力的能力,讓他們可以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磨難、挫折甚至失敗。

現在回想起來,我很感謝那段艱苦的歲月,如果沒有走過那段艱苦歲月,現在我的三個孩子也許沒有這麼成功。

我相信,用微笑面對苦難,最後,苦難也將用微笑回報你!

(作者/ 沙拉‧伊麥斯:沙拉是出生在中國上海的猶太人後裔,育有兩子一女。中以建交後,為了讓孩子們在不同的環境下體會磨難、學會堅強、領會人生,沙拉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戰火頻仍的以色列,開啟一段跨國教育的特殊經歷。 )

>>本文出自《嚴家風、慢教養,猶太媽媽這樣立家規》一書

>>來信投稿talktalk@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talktalk@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7/01/20 14:45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野人文化

野人,種出一望無際的閱讀森林。2004年栽育第一顆種子,初以環保小說萌芽,後以親子教養書茁壯,繼以華文歷史小說耕耘,續以歐美、日本經典文學開疆闢土。「野人」的思維,就是開創更異想天開的視野、更靈活多樣的作品。至今已是台灣前二十大出版社。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