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7
  • Nov
  • 2016

孩子們的心聲:「為什麼我一定要拼命考上好學校?」

作者 大是文化

2016/11/17 09:37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現在的孩子,考上理想學校卻失去抱負

考試雖然是長期抗戰,但與之相比,往後還有更長的人生,若持續忽略身體的需求,健康狀態定會亮起紅燈。

就算考上理想的學校,但長期在高壓環境下,疏忽了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更應該培養感受能力,將導致孩子對事物的熱情變得極低,降低他的積極性。即使拿到了漂亮的文憑,卻對一切事物失去熱情,孩子變得毫無抱負,對他的未來並不會有任何加分作用。

 

尤其,身體有所缺乏,必然對學習產生障礙。

例如睡眠不足、缺乏營養,在慢性疲勞之下,學習效率會明顯下降,也會對身體造成許多負面的影響。

想要維持高效率的學習節奏,保持適當的生活步調就變得很重要。為了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也要有足夠的肌力,才能支持身體長期在書桌前,維持正確的姿勢。

此外,若呼吸淺快,就表示血液中缺乏氧氣,不僅無法順利增進成績,更有損於健康。簡單來說,沒有充滿活力的健康身體,精神就容易委靡不振。

其實,斷捨離的原始概念,源自於瑜伽和東方哲學中的「身心合一」。

身體和心靈是密不可分的,身體健康的話,也同時會保持心靈的健全,當兩者取得完美的平衡,自然會在學習上產生優異的成效。

反過來說,若輕忽了身體的健康,也會在不知不覺間削弱了精神,不健康的身體和心靈,更不可能讓學習順利的接上軌道。

總而言之,最重要的就是先擁有健康的身體,同時這也是讓孩子靈活思考、精力充沛的先決條件。

●有成就的人,多半當年沒考上理想學校

就算考試的結果不如預期,孩子對未來的目標、夢想、企圖心,也不該因此而完全放棄。

沒能考取理想的學校,必定會受到打擊,但是,這也是人生中重要的經驗。

 

更何況,對孩子的人生而言,這並不是多重大的傷害,不過是小小的挫折罷了。不如讓孩子發揮他天生的思考能力,並「活用失敗的經驗,朝目標和夢想前行」,孩子的思考會變得更積極。

為此,我們必須實踐斷捨離,更重要的是,透過陪伴孩子面對無數次的考試,加深親子間的關係。

加深親子關係的目標或許有些遙遠,但至少可以做到,別在考試前灌輸孩子「考上好學校就是最終目標」,而一旦考試結束了,就改口說:「考上學校,才是下一個階段的開始。」像這樣出爾反爾的父母,不可能和孩子建立起互相信任的親子關係。

考試不是最終目標,只是邁向目標的第一步。即使考試結束,也不代表父母對孩子的照護就此畫下句點,因為親子關係是永久的羈絆。

孩子為了考試合格而投注全副精神,一旁陪伴守護的父母,在考試結束之後適時的關懷,對孩子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

●你在孩子眼裡是什麼樣子?

打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家庭環境,其中的影響要素並不限於金錢層面。不可否認,金錢是支持穩定生活最低限度的要求。即使如此,不是千金之家同樣能創造出輕鬆愉快的生活。只要稍微思考就能理解,那些充滿在你心頭的點滴生活回憶,多半都和你的口袋深度無關。

從自己的家庭中吸取經驗,從生活片段中累積的記憶,這些將幫助孩子從父母的生活模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志向。

父母肩負起照顧家庭的重擔,而不是選擇逃避責任、或是糾結於自己為了家庭所做的犧牲。在建立起一家之主對家庭的責任時,也串起家中成員的向心力,創造出每個成員對家庭的認同感。

透過這個過程,父母不再執著於自我的成就,對家庭的使命感油然而生,這樣的改變將使家庭生活圓滿,而父母的生命軌跡也會因此而更深刻。

或許在孩子的眼中,爸媽為了家庭付出的辛勞背影看起來一點也不威風,但我可以肯定,在孩子的心裡,家長努力的姿態絕對會留下影響他一生的印記。

●對子女未來充滿不安?其實是怕沒面子

 

重新回到斷捨離的話題,我認為斷捨離就像是「盤點人生」的概念,藉由面對各種事物的機會,重新思考人、事、物、我之間的關係,達到改善人生的目的。

但是,當回頭重新審視各項事物的時候,總是忍不住這麼想:「或許總有一天會再度派上用場」、「就算現在用不到,誰知道未來就不會用到呢」,甚至還有「這個物品充滿回憶」、「重要對象送的禮物,無法狠心丟棄」。

閱讀至此的你,應該早已十分清楚了。這些都不是以當下的自己為中心,而是錯將過去或未來的自己,以及別人當成思考的主軸,做出錯誤的選擇及決定。更進一步解讀,以上的行為皆是由於對未來的不安,以及對過往的執著所致。

在實踐斷捨離時,我們強調的是當下的自己,所以只要抱持任何一絲對未來的設想或對過往的眷戀,都不能稱為真正的斷捨離。換言之,自我、獨立、個人主體性才是最重要的。

斷捨離建立在重新思考人、事、物、自我之間的基礎上,但若因為「不想給別人不好的印象」(或怕沒面子),而總是在顧慮他人、抹煞自我的個性,不僅無法培養自我的主體性,早晚會因此耗費掉所有的心力。

在親子關係中也是,父母總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孩子考試落第,沒能進入好學校,那該怎麼辦?」因為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不安與執著,而要求孩子用功念書。這種想法仍是從旁人的角度出發,並沒有尊重孩子的意識。

建議你回到以孩子為主體的思考方向上,讓孩子決定什麼是當下的自己最需要的。若是被子女看穿父母的私欲,親子關係必然會產生裂痕,並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無形的阻礙。

●父母不該準備標準答案

父母為孩子準備標準答案,這樣的舉動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要用功念書呢?」這種問題和「為何要工作?」、「人為何而生?」一樣,都是無法回答、沒有標準答案的大哉問。

即使父母特地為這種沒有定論的問題,準備了一套標準答案,孩子也不可能乖乖的照單全收。

 

身為父母更應該努力思考:「為什麼要用功念書呢?」並適時拋出意見,和孩子共同思考,透過親子之間的溝通與激辯,和孩子一起向前進步。

不過我們的重點在於思考,而不是教導孩子回答出正確答案。父母的年紀較長,人生閱歷豐富,應該作為孩子的人生前輩,認真面對孩子的疑問,陪伴他一同思考,表現父母努力思考的模樣,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往往都會「想用更淺顯易懂的方式教導孩子」、「不想讓孩子看到自己含糊其辭的樣子」,但事實上,若爸媽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努力搜尋答案、積極求知的模樣,更能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

(作者/山下英子:學生時期接觸到瑜珈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後恍然大悟,開始將「斷捨離」應用在日常的「整理」工作上,並建構人人都能實踐的自我探索法。斷捨離還能促進心靈的新陳代謝,也是一種轉念法。)

>>本文出自《親子關係斷捨離:從不幫他整理房間開始,教出獨立但和你親密的孩子》一書

>>來信投稿vanchang@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11/17 10:46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大是文化

  • 領導學之父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說: 「領導者做對的事;管理者把事做對。」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 「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這兩位大師的至理名言就是大是文化的出版宗旨。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