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7
  • Oct
  • 2017

對他人越多同情心,只是讓自己被狠狠地情緒勒索…

作者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2017/10/27 18:30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有個朋友問我,他的家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哭、就找他投訴,朋友也總是付出關心與盡力安慰,即便工作或家庭生活被打斷,他也不想狠心拒絕深受情緒困擾的家人。

但是「好人副作用」顯現了,經年累月下來,他的心累了,他怕不再安慰難過哭泣的家人,家人失去心理支持和援助怎麼辦?同時,他也擔心自己是不是會變成一個沒有同理心的人?

 

究竟什麼是同理心?基本上就是「我懂你的心」,或是「對他人感受的瞭解與反映」,所以包含「理解」與「表達」兩個成份。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在社會認知發展當中,有一個「角色取替」(role-taking)的概念,就是兒童藉由人際互動,來學習什麼是自己的觀點,什麼是別人的看法,從而認識彼此的差異,進而認識自己也瞭解別人。

「角色取替」的能力讓人可以設想別人的立場與觀點,並且能瞭解別人的想法、感覺和動機。

但「角色」一詞容易跟社會學當中的角色、身份的概念混淆,後來多以「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的概念來闡述同理心的內涵,更把同理心的重點放在「瞭解別人的想法」上頭。

近年很紅的《情緒勒索》一書,朋友也和我討論他的混淆之處,他看書之後,自我認證是一位容易被家人情緒勒索的人,但他也擔心,不繼續擔任情緒援助的角色,自己是不是就是一個冷血、沒有同理心的人?自己怎麼可以見死不救?

我告訴他,你這叫做「同情心」,不叫做「同理心」。

你瞭解家人的立場和想法後,「不由自主」的安慰他、勸諫他,為的就是「消滅他的負向情緒」,形同把他對自己情緒負責的責任扛在身上,你也「越權」了,你的心理界線模糊了,去負擔別人承擔自己情緒的責任,也剝奪別人自我成長的機會。

最近出版的《失控的同理心》一書,出版社編輯的書評表示:「我們往往只同理與自己親近或相似、乃至於形象較脆弱的人;且同理心會讓人生出暴力情緒,摩拳擦掌想要教訓所謂的壞蛋

但高舉同理心的正義魔人並沒有比缺乏同理心的人更正義。同理心太過氾濫可能會是場災難,理性被情感蒙蔽,判斷也因此失了據。或許,同理心沒有你想的那麼單純又美麗!」

 

看了書評,讓我想到這本書介紹的,也許是「失去心理界線的同情心」,一旦心理界限模糊,同理心演變為同情心,你越俎代庖,「不由自主」的落入「法官」或「警察」的角色,演變成「加害者」

也可能情緒耗損過於嚴重而漸漸不耐煩,開始落入另一個「受害者」的角色。

同理心的操作方法包括「簡述語意」和「情感反映」,其實就是瞭解一個人的過程,並且讓對方知道你瞭解了什麼,這是踩在一個「我不瞭解,但我想要瞭解」的「謙虛、尊重和關懷」,並且站在無知的基準線上而展現出好奇。

對於專業人員來說,同理心是一項基本的專業技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姐姐有練過」,如果你安慰人常常安慰到內傷或發脾氣,不妨交給專業的來。

加入LINE來跟小編聊聊天☛ http://goo.gl/bv7Trw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 聊聊心理治療所院長,人我之間心理資源整合平台www.bu.com.tw創辦人,喜歡觀察自己和別人,擅於企劃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文章、工作坊,企圖創造更多正向漣漪、互動和連結,希望身心靈健康與平衡的生活落實在人我之間。開了一間不像身心科診所而像Spa會館的店,有空來聊聊。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