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4
  • May
  • 2015

名嘴為什麼這麼賺?研究顯示:他穿上西裝說話你就會相信!

作者 Dr.J

2015/05/04 11:30


▲圖/達志影像

●只有我的立場是對的

我們常常教育下一代思考的方法,首先把所有因素攤在桌上進行全面性思考,考量多方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在進行利弊衡量而做出最後的決定。可是大人口頭上這 麼說,實際上未必會這樣子思考與實踐。因此,往往看到大人們建立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然後無論反對意見合理或不合理,吾道一以貫之地認為只有自己的答案是 正確的,任何反對意見都是不合理的。

近年來這片土地有許多重要爭議問題,像是當大家在討論核電是否安全而爭論不休時,答案到最後幾乎剩下:「支持vs不支持」,支持只有支持的選項,不支持也只有不支持的選項。卻逐漸忘了在思辨過程中,支持者可以轉而變成不支持者,不支持者也可能變成支持者。

 
 



這樣子的轉變過程,在於思考不是蠻橫地只為了支持自己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問題,像是核能發電的議題,其核心問題是未來供電量足以面對所需,我們願意花費多 少的成本來找尋替代能源?替代能源雖然貴,如果透過發展替代產業,可以為台灣創造世界領先技術,仍然有投資的價值。或者是有沒有方法解決核能的負面效應? 我們是否願意投資在解決核廢料與核能安全的方法?

死刑的問題也是一樣。當大家不斷提出支持與廢除死刑有多少缺點時,逐漸地就只剩下兩個答案:「支持vs不支持」。卻逐漸忘記一件事情,若能解決這些缺點, 例如降低死刑的法官誤判率,是否可以改變成支持死刑;或者是修正無期徒刑的「有期徒刑化」,也可以變成廢除死刑的論點呢?

●販賣風險的恐懼

最近的尼泊爾大地震,讓大家回想起九二一地震導致人民傷亡慘重,人民的心中又催化出恐懼感。如果現在有保險業者以雙倍的保險金額兜售地震險,你是否會購買呢?

國內知名財經作家王伯達先生曾經在其《預見未來》一書中談論這個問題,其認為九二一地震後的這幾年,因為地震喪生的人數為不到15人,即便加上九二一大地 震往生的二千餘人,仍然遠遠低過自殺或癌症死亡的人數。事實上,根據能量釋放的理論,大地震發生過後其實是最安全的,但是因為心理因素,卻會購買最貴的災 難險。

散佈恐懼,成為很多人士建構自己論述支持率的方法。像是進口美國牛肉也是一樣,以國民健康絕對至上的論點,認為因為對健康的可能影響,所以絕對不能進口美國牛肉。

如果依據這個論點往下推論,那臺灣幾乎沒有進口產品了。如同王伯達先生在《預見未來》一書中所提到:
許多以國民健康無可取代為由的反對者認為,不論美國牛肉能夠換來多少的經濟利益,我們都不應該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如果這樣的論點是正確且毫無討論空間的 話,那我們首要的工作應該是請台灣各科學園區的部分電子業者以及石化業者離開台灣這片土地,因為一直以來,我們正是承受了他們所製造的各種汙染,犧牲了民 眾的健康來換取經濟上的利益。

商人也常常透過廣告在散佈恐懼感。例如丹‧賈德納在其《販賣恐懼》一書中提到輝瑞大藥廠行銷手部消毒劑的廣告詞:「想像一個可以觸摸的世界」廣告中似乎強 調到處都是病菌,讓原本適度地洗手消毒是正確的動作,一定要達到「潔癖」的境界才是正確的。所以,你是否在餐廳中看到許多客人,拿著一些濕紙巾把桌椅擦了 又擦,似乎沒擦過一遍,等下就會中毒死亡的感覺。

回到政客的身上,更是常運用宣傳恐懼以贏得選舉。像是臺灣民眾最大的恐懼應該就是兩岸關係:「只要不支持某某黨,兩岸就會走上絕路」。這樣子的思考模式很 可怕,如同前述的核能發電、死刑存廢、美國牛肉進口等,到最後居然只有賭場比大小的兩種選項,身為一個唸過語文教育學系的研究者而言,從嘴巴中吐出一個最 好的形容詞,應該就是「慘」了。

●找到問題的根源

在找尋問題的根源時,先來談一個艾默理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研究。

該校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研究團隊曾研究受試者對一些情況做出決定時,若有專家在旁提出建議,大腦的反應狀況。研究者安排一位秀出專業背景的專家,對於受試者的決定從旁提出意見,結果發現受試者大多傾向於以此建議作為決策依據。

本研究也對受試者的大腦神經活動進行掃描分析,發現當有專家提出意見時,受試者的大腦神經活動並無明顯變化,只有在專家沒有提出建議時,大腦才有明顯的變 化。簡單來說,大腦追求低耗能,如果當外在資源是可信賴的,大腦就會將思考的過程外包,以避免浪費資源,這個實驗結果所發布的論文,採用了 “Offloads”(卸載)這個詞,也就是指「因為專家,大腦就可以停止運作」。

專家的外衣,會讓你大腦停止運作。

這件事情真的要特別小心,想想看自己是否喜歡看名嘴節目、財經頻道,當你看完專家引經據典的論述,曾幾何時有再去驗證過資料的內容正確與否?如果沒有,充 其量你不過是在吸收專家解讀過的資訊,這會導致你產生誤判,這種例子多到不勝枚舉。即便很多評論者會提供完整的資料,但會再去看資料的人不多,只要看到一 些資料,覺得有道理,就轉分享在自己的臉書上。

更慘地是,很多專家並不是利用其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其所述的內容也是聽來的,但這些專家穿上了西裝,說了一些看似很專業的術語,你的大腦就認為是對的,把判斷的過程交給了專家,直接吸收了專家告訴你的結果。

請自己找相關論證與數據,看不懂或不想找資料,最好還是不要亂發言。

----------------------------------------------------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Dr.J

  • 中正大學法學博士,主修法律經濟學,中央大學等兼任助理教授,迄今出版29本法律、資訊與財經類書籍,在自己的部落格「山林中荒廢的法律小屋」,也有大約1,600餘篇文章的分享,希望透過不同角度的思考來看待這個世界。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