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7
  • Sep
  • 2015

富人為何越富?祕密資產偽造而來

作者 因寫作而樂著

2015/09/07 11:03

923

(作者/因寫作而樂著

 

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又稱:沃爾克委員會)的統計,1933年到1945年間,外國人一共在瑞士開了220萬個新戶頭。其中,約有3萬個(1.5%)應該跟猶太受難者有關。此外,根據貝傑團隊的研究發現,瑞士的金融開始大霹靂般的急速成長,是發生於1920年代,而不是在1930年代。從1920年到1929年間,受託管理的資產總額實際成長率達到每年平均14%,從1930年到1939年間,一次大戰到二次大戰之間,瑞士銀行多數的客戶是法國人,遠遠領先並列第二的西班牙人與義大利人。

而這些資產從1941年以來,就一直被美國政府凍結起來,因為他們懷疑當時的瑞士是軸心國的白手套。華府凍結資產是強而有力的施壓方式,然而,瑞士銀行家卻得到了其政府的暗中協助,進行大規模的偽造文書行動。整起事件在歷史學家雅妮.瑪琳娜.書芾博(Janick MarinaSchaufelbuehl)的研究報告中已清楚揭露:瑞士銀行家首先假造文件,證明法國富豪的資產其實是瑞士人或者登記在巴拿馬的公司所有,而巴拿馬當時已經成為一個適合設立合法空殼公司的國家。

1974年的調查結果令人瞠目結舌:瑞士這個人口數僅僅只佔全球人口0.1%的國家,在「外國人持有美國金融資產總額」的統計中,卻佔了將近三分之一,遙遙領先了英國(15%)、加拿大(15%)、法國(7%)或德國(3%)!這些研究調查,所顯現的其實不是全球財富的分配,而是全球財富的存放託管地理位置分配,也就是避稅天堂地圖!

一夕致富靠石油,貴族也來摻一咖

1973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許多波斯灣王公貴族因而一夜致富,瑞士聯邦也從中得利。對於這些新投資客來說,這些財富多數屬於掌握絕對權力的石油家族本身,課徵賦稅的權力也在他們手中,石油財往往無法分辨其是否為公有或私有,不論是以中央銀行儲備的型態管理、投入成立主權基金,或是變成家族資產,各種型態之間的界線非常模糊。他們屬意的,正是瑞士銀行的保密原則。

20世紀末,新興避稅天堂堀起

1980年代起,瑞士不再是避稅天堂的唯一選擇,倫敦在經歷過1986年的金融市場自由化之後浴火重生,新興的資產管理中心相繼出現:香港、新加坡、澤西、盧森堡、巴哈馬等。憑藉著銀行保密原則,亦即不提供任何訊息給外國政府的稅捐單位,每個避稅天堂都提供同一個大受歡迎的服務:躲避所得稅、財產稅或遺產稅的可能。

與其說避稅天堂彼此競爭,不如說它們其實各自分工,專精在資產管理的區塊上:多數人將理財的操作面交給專業經理人,也就是基金管理人。共同基金會藉由公開發售基金份額募集資金,再將基金購買者的錢投資到全世界。然而,基金一般都不會設立在瑞士。現在歐洲人最常投資的基金全都登記在三個避稅天堂裡:盧森堡、愛爾蘭和蓋曼群島。

盧森堡大公國這個只有五十萬人口的微型國家,設置了全球第二多的基金,排名僅僅落後美國!有興趣可以做個實驗:跟你的理財專員說你要購買基金,然後仔細閱讀基金的簡介,大該會有一半的機率發現該基金的總部設立在盧森堡。

避險基金則多半設置在蓋曼群島,因為當地管控投機性操作的法令特別寬鬆。至於愛爾蘭,除了有一些可變動資本投資公司和避險基金以外,也是貨幣市場基金設立的首選地。

看得到卻課不到稅的巨額資產,已成天文數字

目前截至2013年秋天為止,存放在瑞士境內的外國資產總額達到1兆8,000億歐元,其中只有2,000多億是定存,其餘的都投資在金融資產上:股票、債券,有更多是投資基金。這當中,盧森堡作為資金首選目的地,就佔了約6,000億歐元。鑒此,瑞士銀行今日的客戶大宗是歐洲人,多數藉由設籍在英屬維京群島的信託或空殼公司持有資產,讓他們的真實身分被隱匿起來,因為瑞士的銀行保密原則與盧森堡的寬鬆法令,讓他們不用繳交一毛稅金。

維京群島─瑞士─盧森堡:這就是歐洲逃漏稅現象背後的黑暗金三角。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因寫作而樂著

  • 以文字為生,誤打誤撞開了出版社,只要能吃能睡能寫能編,日子就樂了。別羨慕哥,哥開出版社得跑三點半的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