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8
  • Jul
  • 2015

不匿名,就不會有人靠北了嗎?

作者 羽茜

2015/07/28 14:47


▲圖/達志影像

 

(作者/羽茜

在討論網路實名制之前—在非匿名的社群網站上,大家就很有禮貌嗎?

前陣子,因為網路霸凌,很多人開始倡議網路實名制,以杜絕網路霸凌、中傷、毀謗、侮辱等歪風。

這麼做,真的能有效抑制網路霸凌嗎?

網路實名制背後的假設是—只要網路論壇和社群軟體取消匿名功能,網路使用者必須使用真名,就會對自己的言論負起責任,發言時更加小心。

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如果我們將匿名和非匿名的網路社群做比較,可能會發現,不管匿名不匿名,只要是在網路上發言,發言者的態度就和線下(也就是真實)生活中有許多不同,在真實生活中,與他人面對面接觸、談話時會有的自我克制、禮節,在網路上就好像根本不存在,網路一個人人平等(就發言權來說)的演講台,但是這個講台讓人看不到台下群眾,台下群眾也看不到講者,於是,所謂的「暢所欲言」,往往淪為不假思索、缺乏自制的大鳴大放。

史丹佛大學的精神科醫師埃利亞斯.阿布賈烏德(Elias Aboujaoude)在他那本《人格,無法離線:網路人格如何入侵你的真實人生》一書中就提到,人們在網路上呈現的自我,就像佛洛依德所提出的「本我」,這個本我充滿了幼稚、衝動、自私自利、攻擊等人類天性,我們本來是在成長過程中,透過和他人的互動漸漸學到壓抑本我,發展出一個能遵守道德規範的自我,並且以這樣的自我進入社會與他人相處,但是網路就像一個鑰匙,打開了我們關在心裡的那頭野獸。

國外調查已經發現,即使是那些非匿名的社群也充斥著無理的謾罵、嘲笑、惡意中傷的留言,埃利亞斯指出:「線上社群的成員往往感覺自己能力滿滿,在真實世界裡講出來有損體面的惡意發言,在線上都可以隨意暴發。」

另外他也提到,許多人在電子郵件裡「冷若冰霜」,這「並不是來自匿名性,因為我們認識他們,他們只是覺得溫暖與禮貌在網路空間中是不必要的。」

這讓我想起兩個親身經歷,關於人們在網路上的言行舉止,和他們在線下生活中是多麼不同。

 

一個朋友因工作而主動聯絡我,我們原本並不認識,但是在第一封尚稱客氣的信件後,接下來的幾封電郵,都言簡意賅到了冷漠的地步。沒有問候、沒有請、謝謝、對不起等等禮貌用語,他的信件讓我納悶:「不是他找我的嗎?為何對我如此冷漠?」

那彷彿多寫一個字都嫌煩的短箋(已經不能說是信件了),讓我在出門跟他見面前還莫名緊張,沒想到見面後相談甚歡,完全沒有電郵中給人的沒禮貌印象,我只能把他信件中呈現出的冷淡,解釋為他工作真的很忙,顯然,我們在網路上每天接收到大量資訊、電郵,這些都遠遠超過現實生活中實際接觸的量,因為心力有限,在線上,是比在現實生活中更「顧不到禮貌」的。

另一個例子則不是單純的禮貌問題了,而是如埃利亞斯所說的,人們的「本我」因網路而解放。我在工作場合認識了一個女生,當下聊天非常愉快,於是很自然地,她邀我加入她的網路社群,也就是臉書。

在加入臉書後,我從她的臉書動態上,卻驚訝地看見她動輒發文痛罵,斥責或抱怨別人,行文用語像是「X的、沒品、不要臉、不知羞恥、賤、有的人就是爛…」跟我和她在面對面聊天時,所感受到的那個溫暖可愛的女孩完全搭不上線,她像是有另一個人格只限在網路上,那些她平常聊天時絕對不會說出的難聽話,在網路上她暢所欲言。

可以想像後來我有點害怕,覺得好像突然踏進朋友內心的黑暗面,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種落差,到底哪個是真實的她,或者,都一樣是真實的?

我還記得在學生時代,因為覺得女生講髒話「很酷」,所以講了一句「X的」,卻被別人當場指正說「女生講話不能這麼難聽」。我記得表面上我裝作若無其事,而且還反問他「憑甚麼男生就可以」,但實際上我心裡感到無比羞恥,後悔自己說了這兩個字,讓別人留下講話難聽的印象。

想想,這或許就是問題所在,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發言,有個聽者就在面前,我們隨時會接收到他的面部表情、回應,也因此我們會自我約束,可能在第一句難聽話冒出來時,就因為對方不以為然的表情而趕緊收斂。但是在網路發言時,我們眼前沒有聽者只有螢幕,那個擔心別人怎麼看的顧慮就沒有了,種種惡言惡語就沒有了剎車機制,在內心那個衝動的「本我」跑了出來,它不管什麼禮貌、溫柔、節制,只想要痛快地發洩內心的黑暗,無關匿名不匿名。

作家森茉莉有句話說:「但凡是人,都有醜惡的一面,如何粉飾、掩藏這樣的一面,就成了所謂的『待人處事』,軟弱的人尤其容易袒露出醜惡的一面。」

在討論網路實名制之前,看看那些非匿名的社群像是臉書、還有容易辨識身分的flickr又如何吧,我們可能會很悲哀的發現,網路實名制,也關不住內心那個醜惡而軟弱的野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羽茜

  • 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曾任編輯、英日文譯者,熱愛寫作,覺得閱讀和寫作就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著有散文集《成為母親之後》/時報出版。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