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4
  • May
  • 2018

面對母親的情緒勒索 到底該怎麼做才對?

作者 談心問診室

2018/05/04 15:20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讀者來信:

 

 

最近看了《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這本書之後,讓我想起我的媽媽,還有我們從小到大的相處方式,我的媽媽總是和我們抱怨她的同事如何排擠她、鄰居如何欺負她、哪個阿姨又和爸爸有曖昧。

 

我們家人,包括爸爸和兄弟姊妹,剛開始還會給她建議;有的時候,真的是媽媽有錯理虧,但是媽媽就是聽不進去,常常不明就裡就跟別人吵架,久而久之,我們也不知道要怎麼跟媽媽相處,只能聽媽媽抱怨事情,媽媽也無法接受開解,聽她講話真的很煩,只想躲開。

 

爸爸因病去世之後,媽媽焦躁到時常叫我和妹妹搬回南部跟她住,可是我們在台北有穩定的工作,真的十分為難。

 

BU人我之間專家顧問群之一,黃惠萱臨床心理師回覆如下(黃惠萱臨床心理師,現於黃偉俐診所執業):

 

妳好,謝謝妳的來信。

 

 

從妳對媽媽的描述,母親在人際關係中似乎常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同事、鄰居、甚至她的伴侶都欺負她、讓她受苦。同時她也以受害者之姿對妳和妳的家人們訴說自己的「受害故事」,出於對母親的愛,妳們都很想要「拯救」媽媽。

 

但是妳慢慢發現這些受害故事和事實有所出入,這場「拯救任務」不但耗時耗力無法成功,最後妳們也可能成為母親口中的「加害者」。

 

就像我在書中憂鬱型母親那個章節所提到的:「憂鬱的母親心底深處渴望有人可以分擔自己的痛苦,那些痛苦可能不是表面上她們所抱怨的那些瑣碎的事,而是更久以前的傷痕。」

 

也許母親的口中的抱怨可能不貼近當下的事實,但是她內心的痛苦也許來自過去真正的創傷,只是她還沒有意識到,也還沒辦法面對。

 

而不管是表面上的抱怨故事,或者是內心深層的傷痕,這是妳母親本人才有資格與能力去探索和處理的議題。

 

 

現在爸爸去世了,只剩下媽媽一個人在南部,妳和妹妹在台北都有穩定的工作和自己的生活,面對母親希望妳們犧牲自己搬回南部的需求,必然讓妳們既為難又深感罪惡。

 

其實這樣的兩難,沒有什麼正確答案,但也許妳可以試著從兩個角度幫自己分析一下現在和母親的關係。分別是母親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自己和母親的「物理距離&心理距離」。

 

需要照顧年邁且病痛的雙親,是我們每個人邁入中年以後必然會遇到的議題,如果妳的母親確實有生理上的退化和疾病,自我照顧的能力開始下滑,獨居可能成為危險的選擇。

 

那麼針對這個議題,妳跟妹妹需要從客觀角度,考量能力與資源,好好妥善規劃與安排,按照母親主觀的想法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

 

更多時候,母親對女兒們的需要是心理層面遠大於生理層面,甚至會為了滿足心理的需要,刻意忽略或虐待自己的身體。

 

 

這時候妳需要增強的是妳自己的「維持關係界線」的心理能力,拉開兩人間的「物理距離」常常是保持界線的最好方法,但若是自己「心心念念著母親的議題」,再遠的距離都無法讓妳守住自己的內心而獨立。

 

不管離母親多遠多近,練習不要「跟隨母親的角度看事情」,盡量跳脫以「受害者」的角度看待母親,那並不是叫妳對母親說「請妳不要裝可憐!」,而是試著正向去看母親的言行,注意到那些母親有進步、做得很好的部分。

 

然後主動關心她們抱怨以外的那些真實需要,像是她總是抱怨別人對自己不好,但是很少照顧自己飲食或用藥狀況。

 

最重要的是妳必須以「照顧自己的需求」為優先考量,因為如果妳自己狀況不好,不但無法消化和母親互動時所必須承受的情緒負荷,更不可能以正向的角度重新看待母親的言行,同時妳還得不斷提醒自己「母親的議題不是自己的責任」、「不要搶了母親的人生功課」。

 

時時溫柔地叮嚀自己:「我做好我自己,也讓母親做她自己!」

 

備註:

1.讀者同意被適度修改來信問題後刊出。

2.心理諮商與治療需要來回澄清,若有進一步疑問,建議尋求有執照的專業助人工作者求助。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談心問診室

  • 「您有心事,談談有您的諮商室!」隨著心理科學意識抬頭,憂鬱、悲觀已不是一種難以啟齒的症狀。工作、家庭、親密關係等課題,在我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現在,談談請來多位專業心理師,為各位網友免費解決人生課題!請立馬寫信至talktalk@tvbs.com.tw 標題備註【問診/暱稱】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