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應用正式邁向下一個實體化階段。今年人形機器人在computex上成為一大亮點,透過模擬訓練,能前進後退、握手,未來更能進入餐飲跟物流場域,實現自主搬運。

由廣運公司展示的這套系統,整合數位孿生平台與邊緣AI運算,結合智慧物流與人形機器人,提供從模型模擬、訓練到最終部署的一條龍解決方案。廣運總經理柯智鈞表示,從過去的智慧製造、無人搬運,現在已進化到人形與服務型機器人,未來將進入實際產業場域協作運作。柯智鈞進一步透露,今年8月將展示一個由人形機器人負責搬運物件的場景。不同於過去需透過人為操控,未來人形機器人能自主感知環境、判讀情境、辨識物品後執行搬運,象徵實體AI進入「代理AI」階段。
視覺辨識是人形機器人關鍵能力之一。所羅門公司展示的3D視覺辨識技術,為機器人裝上「眼睛」,即使在幾公尺外,也能辨識物體細節並做出反應。所羅門視覺事業處協理李佳運說,今年首次將與輝達合作的Isaac平台技術轉移到人形機器人身上,讓機器人不只看得見,還能與人互動、甚至與其他機器人溝通協作。
這項技術背後依賴大量感測器與軟硬體整合,台灣在關鍵感測元件製造扮演重要角色。李佳運強調,目前全球80%以上的感測零組件都來自台灣,顯示台灣在機器人產業供應鏈的重要性。

AI機器人風潮蔓延,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更公開點名「人形機器人」將是下一個數兆美元級產業。他強調,未來人形機器人應用將涵蓋餐飲、製造、物流等多元場景,對雲端運算與晶片運作能力提出高度要求。台灣不僅具備晶片製造優勢,AI基礎設施也正快速成形。
黃仁勳在演講中介紹最新NVLink Fusion技術,能將多顆AI晶片高速串聯,打造高效能運算平台。他表示,這項技術是與聯發科等合作夥伴共同研發,一上線就展現強大效能,象徵台灣在AI硬體與應用層的關鍵戰略地位。在AI走向實體、走進生活的過程中,人形機器人無疑將是核心角色。台灣從晶片製造、感測元件、視覺技術到自動化應用,都展現強大能量,將在下一波AI革命中占據重要一席。
◤旅遊優惠搶先看◢
◤啟動夏日換季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