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上鈞
今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作為盟軍亞洲戰場的戰勝國代表,象徵我國衝擊了舊時代列強爭霸的國際體系,豎立全新的國際格局,尤其在世界秩序紛擾的現今,更是別具紀念意義。
 
循往例,為了紀念抗戰勝利,國防部示範樂隊3月5日於國家音樂廳舉辦紀念音樂會,並發文給各級學校宣傳,演出曲目卻驚見一首《馬亨亨交響詩》,與慶祝抗戰勝利的宗旨大異其趣。
馬亨亨是著名的親日派原住民頭目代表,甲午戰爭後,清朝割讓台灣,全台起義層出不窮,當時馬亨亨認為日本接收全台是大勢所趨,所以選擇與日本政府合作,率領族人協同日軍夾擊清軍殘部,並在後續各原住民族與日本政府衝突時,擔任日方委派的調停者角色。
雖然馬亨亨的做為有其時代背景與考量,也藉此換取原住民部落不受日軍侵犯,但其事蹟不僅與抗日毫無關聯,甚至曾協助日軍鎮壓抗日行動,國防部引用其名作為抗戰勝利演奏曲目,簡直張冠李戴。
 

由小見大,其實這只是國軍不重視文史保存、不考究歷史事實的縮影,某種程度甚至代表整個國家自我歷史定位的集體迷失與輕忽。
以抗日文物而言,在軍史館搬遷封館至今,目前國軍最有歷史價值的展館之一,就是裝甲兵訓練指揮部隊史館,其館藏不僅是中華民國抗戰勝利的重要見證,更是東亞近代軍事史的珍貴遺產。
列舉一二,諸如崑崙關戰役繳獲日軍重要將領集體簽名的日本軍旗;瓦魯班戰役中英聯軍在印度大破日軍繳獲的關防大印;甚至還有抗日戰爭勝利後,國軍接收的日軍94式輕戰車,也是目前全球保存最為完整的實車之一。
其他像是歷任首長遺物,如于右任的親筆書信書法、蔣緯國的軍服馬靴、首任裝甲兵學校校長蔣中正使用的書桌筆墨,以及民國初年因為國人識字率不高、使用注音符號撰寫的部隊隊徽等;要知道光是于右任的書法,就是會被典藏在故宮博物院的等級,其文史價值不言而喻。
遺憾的是,這些文物卻是以極其陽春的方式存放,頂多就是以簡易玻璃櫃基本區隔,不像專業博物館具有恆溫恆濕等保存設備,所以像是崑崙關戰役繳獲的日本軍旗,就已開始經歷泛黃、捲縮等不可逆的質變。部隊能做的,僅有在旗幟的四個角落壓上重物,防止它繼續向內捲曲潰縮。
至於日軍的94式輕戰車,為了防止鏽蝕,部隊以相當唐突的黃色油漆塗滿全車,不僅質感粗糙,更別提依據歷史考證去還原細節。
 當然,考量到文物保存的專業性與拮据的國防預算,這實在也很難苛責部隊,只是與許多大興土木建造、政治正確卻空洞淺薄的蚊子館相比,國軍文物的歷史厚度與底蘊不可同日而語,維護的心力卻有如天壤之別。
當年國軍抗戰裝備落後,種種戰役無一不是以高傷亡比換取的慘勝,完全可以想見前人篳路藍縷的艱困;再對比這些歷史文物的簡陋保存方式,以及不受政治正確垂青與待見的落寞,令人不勝唏噓。
綜觀英美法等二次大戰戰勝國,對於功勳官兵的禮遇、歷史尊嚴的維護,世界有目共睹;然而同為盟軍的一員,我國對於軍隊榮譽感之輕忽,對於軍事遺產保存之草率,實在令人汗顏。
如今二戰後建立的世界秩序面臨崩解重組,我們面對歷史的自我定位不明,又該如何在紛亂的國際社會立足?一個國家對於自己的軍隊,沒有凝聚集體的歷史感與榮譽感,對內如何營造足夠的精神意志?對外又怎能掌握話語權並匡正國際論述?
今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作為盟軍亞洲戰場的戰勝國代表,象徵我國衝擊了舊時代列強爭霸的國際體系,豎立全新的國際格局,尤其在世界秩序紛擾的現今,更是別具紀念意義。
循往例,為了紀念抗戰勝利,國防部示範樂隊3月5日於國家音樂廳舉辦紀念音樂會,並發文給各級學校宣傳,演出曲目卻驚見一首《馬亨亨交響詩》,與慶祝抗戰勝利的宗旨大異其趣。
馬亨亨是著名的親日派原住民頭目代表,甲午戰爭後,清朝割讓台灣,全台起義層出不窮,當時馬亨亨認為日本接收全台是大勢所趨,所以選擇與日本政府合作,率領族人協同日軍夾擊清軍殘部,並在後續各原住民族與日本政府衝突時,擔任日方委派的調停者角色。
雖然馬亨亨的做為有其時代背景與考量,也藉此換取原住民部落不受日軍侵犯,但其事蹟不僅與抗日毫無關聯,甚至曾協助日軍鎮壓抗日行動,國防部引用其名作為抗戰勝利演奏曲目,簡直張冠李戴。

由小見大,其實這只是國軍不重視文史保存、不考究歷史事實的縮影,某種程度甚至代表整個國家自我歷史定位的集體迷失與輕忽。
以抗日文物而言,在軍史館搬遷封館至今,目前國軍最有歷史價值的展館之一,就是裝甲兵訓練指揮部隊史館,其館藏不僅是中華民國抗戰勝利的重要見證,更是東亞近代軍事史的珍貴遺產。
列舉一二,諸如崑崙關戰役繳獲日軍重要將領集體簽名的日本軍旗;瓦魯班戰役中英聯軍在印度大破日軍繳獲的關防大印;甚至還有抗日戰爭勝利後,國軍接收的日軍94式輕戰車,也是目前全球保存最為完整的實車之一。
其他像是歷任首長遺物,如于右任的親筆書信書法、蔣緯國的軍服馬靴、首任裝甲兵學校校長蔣中正使用的書桌筆墨,以及民國初年因為國人識字率不高、使用注音符號撰寫的部隊隊徽等;要知道光是于右任的書法,就是會被典藏在故宮博物院的等級,其文史價值不言而喻。
遺憾的是,這些文物卻是以極其陽春的方式存放,頂多就是以簡易玻璃櫃基本區隔,不像專業博物館具有恆溫恆濕等保存設備,所以像是崑崙關戰役繳獲的日本軍旗,就已開始經歷泛黃、捲縮等不可逆的質變。部隊能做的,僅有在旗幟的四個角落壓上重物,防止它繼續向內捲曲潰縮。
至於日軍的94式輕戰車,為了防止鏽蝕,部隊以相當唐突的黃色油漆塗滿全車,不僅質感粗糙,更別提依據歷史考證去還原細節。
當年國軍抗戰裝備落後,種種戰役無一不是以高傷亡比換取的慘勝,完全可以想見前人篳路藍縷的艱困;再對比這些歷史文物的簡陋保存方式,以及不受政治正確垂青與待見的落寞,令人不勝唏噓。
綜觀英美法等二次大戰戰勝國,對於功勳官兵的禮遇、歷史尊嚴的維護,世界有目共睹;然而同為盟軍的一員,我國對於軍隊榮譽感之輕忽,對於軍事遺產保存之草率,實在令人汗顏。
如今二戰後建立的世界秩序面臨崩解重組,我們面對歷史的自我定位不明,又該如何在紛亂的國際社會立足?一個國家對於自己的軍隊,沒有凝聚集體的歷史感與榮譽感,對內如何營造足夠的精神意志?對外又怎能掌握話語權並匡正國際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