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觀點/蔣經國不是民主信仰者 他改革是被迫的但仍對台灣民主有功


發佈時間:2022/01/24 16:55
最後更新時間:2022/01/24 17:34
總統蔡英文出席「蔣經國總統圖書館」開幕活動引發不少討論。(圖/TVBS)
總統蔡英文出席「蔣經國總統圖書館」開幕活動引發不少討論。(圖/TVBS)
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蔡英文總統22日出席「蔣經國總統圖書館」開幕活動,連日來引發不少討論,說明蔣經國雖已逝世34年,他的影響力仍然存在。
 
 
其實當天的畫面就很有啟發性,除了蔡總統出席,前總統馬英九、前副總統連戰、吳敦義、前監察院長錢復,以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前主席吳伯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兼任民眾黨主席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等人都在場,這是難得也罕見的場面。某種程度代表在台灣,藍綠分歧再大,對蔣經國的肯定還是有一定共識的。
 
總統蔡英文出席「蔣經國總統圖書館」開幕活動上台致詞。(圖/TVBS )

蔡總統致詞時說了幾個重點:
1、蔣經國堅定保台,曾說「中華民國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堅決反共。」兩岸關係的時空環境,雖然已有了很大轉變,但面對當前北京對台灣的軍事及政治施壓,蔣經國堅定「保台」的立場,毫無疑問也是當前台灣人民最大的共識,更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2、透過蔣經國圖書館所提供的資料,讓台灣社會更深入了解,也能做更公正地評價,有助化解台灣社會的分歧。否則蔣經國永遠只是一部分人的蔣經國,有些人記得他所帶來的經濟發展與安全感,而另外有些人則記得他所代表的威權體制。
 
3、如今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台灣社會對蔣經國的歷史定位有許多討論,「每一位總統的歷史定位,都應該由人民來決定」。
 
2009年蔣經國百歲冥誕時,當時的總統馬英九率高層赴頭寮謁陵,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批評:「民主國家的元首,過度將威權時代的領導人神格化,讓人大感憂心。」兩相對照,不難看出蔡總統的轉變,當然也引來藍綠不同的政治解讀。
 
總統蔡英文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暨蔣經國總統圖書館開幕典禮。(圖/中央社)

藍營指蔡總統表面上肯定蔣經國,卻縱容促轉會批判蔣經國扼殺民主運動,要求北市府研議改名,行政院長蘇貞昌還說:「人民不會因為獨裁者晚年的慈眉善目,就忘記早年的滿手血腥。」批評這是心口不一的兩面手法。
 
前立委段宜康罵得更兇,不但指蔡此舉「莫名其妙」,令他「無言以對」,還質疑「既然如此,當初何必要我們推動轉型正義?」「難道我們會去肯定希特勒復興德國嗎?」
 
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圖/中央社)

當然也有人是從政治謀略的角度看待此事,有資深媒體人直言,蔡英文短短的致詞中,把蔣經國形塑成「抗中保台」的先行者與實踐者,而她則是繼承了蔣經國重擔的接班人。「國民黨必須好好問問自己,連經國先生都變成民進黨的資產了,國民黨還有什麼?」
 
 
一個蔣經國,引來這麼多元的反應,除了反映台灣政治的複雜外,某種程度上也投射出蔣經國這個人的多面性。事實上,蔣經國在台灣39年,確實曾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1972年擔任行政院長之前,他是白色恐怖的執行者與人權的迫害者,1972年後,他是十大建設的推動者,台灣經濟奇蹟的舵手,晚年更有功於台灣的民主開放。
 
在眾多關於蔣經國的評論中,我對馬英九和吳乃德的說法特別有感受。
 
前總統馬英九出席經國園區開幕。(圖/中央社)

馬英九說:「蔣經國出身威權體制,卻以大智慧、大勇氣親手終結威權體制,所以偉大。」
 
吳乃德說:「蔣經國對臺灣民主的貢獻,是他自動移開阻礙民主發展的唯一障礙:他的獨裁。」
 
 
兩人都肯定蔣經國對台灣民主有貢獻,差別在於蔣的改革貢獻,到底是主動還是被迫的?
 
針對這個問題,我在前年出版的「蔣經國日記揭密」書中曾寫到:「蔣經國生前最後幾年的改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改變,他的改革是被迫的。甚至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他晚年的身體不行了,如果不是兒子太不成材,他會不會在最後做出同樣的決定,恐怕還是個疑問。」
 
這段話曾引起馬英九﹑張祖貽的反駁。但其實我說蔣經國「不是改革者」或「改革是被迫的」,並不等同於他「對民主沒有貢獻」。中庸有云:「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如果拿改革來作比喻,蔣經國雖然不是改革者,但他對台灣民主還是有功的。
 
理由如下:
 
一、蔣經國並不是一個民主的信仰者,他的出身與留學蘇聯的背景,讓他更傾向於專制獨裁的統治思維。1977年中壢事件爆發前夕,11月19日投票當天他在日記記載:「難道只有選舉才算是民主政治?在安定而清明的社會中,或許選舉可以反映一般民意;但在今天重利為先的社會中,選舉反而成了勞民傷財之舉,但是又不能不辦。」這可說是蔣經國本人對民主選舉最露骨的質疑,只因「不能不辦」,否則他對勞民傷財的選舉是寧可不辦的。
 
不過蔣經國雖然是在情勢所逼之下做出改革,但也因為他晚年採取的寬容政策,讓台灣的民主化能在較短期間內完成,而且沒有造成太多人傷亡,社會沒有付出太大代價,這不能不說是蔣經國留給台灣的政治遺產。
 
二、蔣經國儘管是在壓力下被迫改革,他對國家方向與何謂國家利益,一直十分清晰而堅定。1970年代後期,蔣經國同時面對美國(斷交)、中共(統戰)和黨外(選舉)的挑戰,對他是極大的考驗。從1978年 12月6日的日記記載,可以看出蔣經國面對危局時的處置,當天他主持中央常會,日記上記載:「處此緊要關頭,必須以始終如一的態度,貫徹以下之基本政策:1.決不與共匪妥協;2.決不與蘇俄交往;3.決不讓台灣獨立;4.決不讓反動派組成反對黨。這是救國護黨之要道。」以上四點除了最後一點,台灣至今歷經三次政黨輪替,仍然是藍綠主政者奉行的國家方向。
 
三、蔣經國應對美國的謀略值得後人引為參考。美國雖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最大依靠,但蔣日記中經常出現怒責美國的記載,毫不掩飾對「美帝」的厭惡。不妨看看1979年2月23日的這段記載:「美國既無遠算又無近謀,尤其被共匪利用上其圈套,步入了新的危局。我們的處境亦日趨複雜嚴重。總之,如何擺脫依賴美國的心理,而能獨立自強,乃是唯一的出路,一切靠自己。」
 
這就是說他為了國家利益,還是要與美國維持實質關係,但同時也提醒自己必須獨立自強,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特別是在國防建設上,自1979年台美斷交後,蔣經國即著手推動新的陸海空建軍方案,並在90年代後期陸續開花結果,於此可見蔣經國治國謀國之遠見。
 
四、蔣經國應對中共的策略值得借鑑:蔣經國年少時即赴蘇聯,對共產黨的本質知之甚深,茲以1979年 7月13日記為例,日記寫道:「............,目前最為重要的,是在鞏固本身力量,消除船上意識,避免恐慌情緒,培養戰鬥的膽量以顯示充滿信心,借重民間諍言,沈潛以便致遠,近可安台,遠可復國,政治民主化,經濟均富化,社會福利化,教育普及化,文化民族化,我們要打敗敵人,一定要以大膽和智慧來創造自由、民主、和法治的政治環境,完成以小化大的形態和品質,也就是以台灣光復大陸的基本理論依據,亦是解決統一中國之正當大道。」
 
40年後重讀這段日記,至少有兩層意義:一、蔣當時同受黨外與中共挑戰,日記中提出一系列應對做法,包括要「消除船上意識」。所謂消除船上意識,指的就是要有同舟一命的共識,不能再存臨危跳船的想法,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命運共同體」。二、蔣雖然還是將黨外運動與中共陰謀連結一起,但中共推動改革開放也對他造成壓力,因此要有「近可安台,遠可復國」的國家發展藍圖,兩年後他發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政策路線,已在此時留下伏筆。
 
評論家黃年認為,台灣的「兩岸大論述架構」,其實是由蔣經國建立。他的政治解嚴及兩岸交流兩大政策至少發生了五大影響:
 
一、中華民國實現民主政治,使台灣的政治民主化與本土化軟著陸。二、自此,兩岸關係受到台灣民主運作的制約。三、兩岸關係出現和平競合的可能性。四、由於將民主運作置入兩岸關係,也就形同將民主元素帶進了中南海及大陸人民的政治思考之中。五、彰顯了兩岸問題在民主與專政上的價值對照,可謂使兩岸關係從國共內戰提升至人性與文明的選擇問題。
 
五、蔣經國對促進族群融合的努力,應予肯定。蔣經國雖然是個威權統治者,卻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他喜歡走入民間,與一般民眾話家常,讓許多台灣人民感受到這個「外省人總統」的親切感,無形中消弭了許多省籍上的隔閡。 更不用說國民黨的本土化,就是從他任內開始的。 1987年7月27日,蔣經國邀請12位地方父老茶敘,在會中他說:「我在臺灣住了四十年,我也是臺灣人。」這句話由別人講可能流於虛假,但蔣經國是真心愛這塊土地,以實際行動來「愛台灣」的人,歷史應當給他公道評價。
 
即此五點,我才會說,蔣經國雖然不是改革者,但他對台灣民主是有功的。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0,000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獨家名人娛樂◢

👉藍心湄:單身是選擇 學會4件事活出精采

👉蔡依林、孔劉等男神、女神單身霸氣金句

👉少女心噴發!此生必看「甜寵劇」片單


黃清龍專欄

#蔣經國#經國七海文化園區#民主運動#抗中保台#馬英九#威權體制#改革#政黨輪替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54

0.0745

0.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