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頭部中彈藥單下雨486先生台中考績甲等警員輕生柯佳嬿守護神性侵
  • 搜尋:

    穴位 結果共229筆

  • 全身痠痛快瘋掉! 專家不藏私分享「6大止痛穴位」

    身體總是忽然一下頭痛、過一陣子又換背痛,全身常常不舒服,如果身邊碰巧又沒有止痛藥,該怎麼辦?翰醫堂中醫診所在臉書分享「6大止痛穴位」,幫助大家只要一有症狀出現,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能自行按壓,立即舒緩全身疼痛。
    2022/02/25 13:56
  • 寒流強襲傳82猝死!注意黃金10秒按壓「保命3穴位」

    這幾天受到寒流的影響,氣溫驟降,不少民眾因此感到身體不適,甚至發生多起猝死案件,據消防局資料顯示,自週末以來,全台累積了82起的猝死案件,其中最年輕案例只有38歲。對此,中醫師出身的網紅77老大,建議民眾當感到心血管不適時,可以按壓「保命3穴位」,或許就可以救自己一命。
    2022/02/22 18:31
  • 春節見親友氣色差?促進血液「按摩3穴位」臉部水腫掰掰

    農曆春節來臨!連假期間大家紛紛到親友家中拜年,或是到戶外踏春,這時最重要的就是好氣色,對此整復師陳顗竣接受《TVBS新聞網》採訪,分享只要簡單按摩幾個部位,就能讓血液循環通暢、和水腫說拜拜!
    2022/01/29 10:00
  • 手搓暖暖包是錯的!放「這4部位」才有用 全身秒發熱

    今(26)日全台濕冷,局部地區有機會下探10度,全台凍番薯。不少人也開始使用暖暖包,不過各位知道嗎?其實握在手中或是放口袋取暖都是錯誤用法,醫學專家建議,應該放在腰部兩側等4處部位,才能達到最佳保暖效果。
    2021/12/26 16:23
  • 2個月昏倒3次!陳文茜怪病「像失智老人」6穴位成關鍵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年怪病纏身,日前她在臉書自曝「體內沒有分泌可體松」,導致近2個月莫名其妙昏倒3次,當免疫系統攻擊腦部,「是的,我終於成為笨瓜了」,會出現失智老人的病症,包括忘記名字、提錢密碼。
    2021/12/25 16:06
  • 吃火鍋配「它」恐胃食道逆流!醫曝5招避免 保養按穴道

    隨著天氣轉涼,常會讓人吃飯時忍不住多喝幾碗熱湯,或是直接享用一頓熱呼呼的火鍋,吃飽身體也暖和,但是這樣的進食方式容易誘發胃食道逆流。中醫師張馨予指出,吃鍋時尤其不能搭配氣泡或碳酸飲料,並分享吃鍋5招不讓胃食道逆流找上門,有胃酸困擾的人,平時可多按3個穴道來保養。
    2021/12/04 15:56
  • 發燒快按這穴位!早晚摩擦「補虛+壯陽」 頸部痛也能治

    感冒發燒了,頭脹脹、全身無力好不舒服,該怎麼辦呢?養生氣功專家李章智建議,按壓頸後的「大椎穴」,就像是「人體退燒藥」,對於退燒、燥熱、中暑的效果相當好。
    2021/11/30 16:08
  • 每天按有助改善!糖尿病藏併發症 中醫曝「3降糖穴位」

    控制血糖很重要!罹患糖尿病就像把器官泡在糖水裡,時間一久,就會引起心血管病變、腎臟病變、腦血管病變或視網膜病變等各種併發症。中醫分享降糖祕法,3穴位每天按幫助控糖。
    2021/11/25 14:55
  • 嚴重鼻過敏1週改善「全靠這3招」 日按4穴位降發作率

    你鼻過敏很困擾?一名31歲林先生,因嚴重鼻塞難以入睡,入睡後因打呼導致睡眠品質不佳,起床後仍為鼻塞困擾,鼻水也難以流出。經中藥治療並輔以生活習慣改善與穴道按摩,治療1周後鼻塞大為改善,睡眠品質也變好。
    2021/11/09 16:05
  • 口臭是病徵!當心器官求救 中醫師曝2招「降火兼減重」

    長期口臭治不好,竟發現得了肝癌!小心!如果不管怎麼刷牙漱口,口臭都消不掉的時候,當心可能是器官生病在求救。如果是因為牙周病引起的口臭也不要輕忽,根據統計顯示,牙周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是一般人的8.81倍!中醫建議一道香口飲有助降火、除口臭,利用穴位按摩也能降低體內的胃熱、火氣,除口臭保健康。 
    2021/10/30 20:11
  • 頭好痛怎麼辦? 中醫授止痛「4大穴位」緩解

    不少人都有頭痛、偏頭痛的困擾,中醫師教你按壓止痛4穴位,搭配天然止痛茶飲,特別適合壓力型頭痛、失眠型頭痛的人。
    2021/10/21 23:18
  • T選讀/上班族看3C眼睛疲勞、偏頭痛 找對穴位就能輕鬆解決

    合谷穴是針灸治療時也常用的萬用穴道,它是大腸經的原穴,而大腸經會影響腸道內的廢物與水分排出體外、製造糞便等等功能。此外與肺功能也息息相關,也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平時按按合谷穴給予刺激,對身體健康也很幫助。
    2021/10/08 14:33
  • 擊退黑眼圈! 每天按6個穴位找回迷人眼神

    WFH不用早起通勤,結果卻花了更多時間盯著電腦、手機,再加上熬夜晚睡,讓黑眼圈默默浮現出來了。黑眼圈會讓人看起來氣色差、沒精神還容易顯老,想要淡化黑眼圈,這6個穴道每天按一按,幫助眼周液循,不僅能消除黑眼圈,還可以緩解眼睛疲勞。
    2021/06/20 05:42
  • 搓暖暖包NG!靠「吹氣」升溫 放腰、腹循環佳

    周三開始寒流影響,在新竹縣和桃園沿海體感都出現零下負1度體感溫度,很多人拿暖暖包備戰,但要注意,不是一直搓揉就能有效發熱,靠的是氧化反應,只要搖晃幾下,對暖暖包吹氣,就能快速升溫,中醫師也建議,可以放在腰部或腹部多穴位之處,能讓手腳循環變好。
    2020/12/27 17:19
  • 便秘結粒像羊屎?「9食材+4穴位」有效潤腸通便

    通常一般人對「便祕」的理解,就是沒有每天排便,甚至一週排便不到2、3次。但是有另一種便祕,中醫管它叫「虛祕」,聽起來很神祕吧?就是明明都有在排便,但是雖有便意,卻要在馬桶上坐很久,用盡洪荒之力,才會一顆一顆地排出來。
    2020/12/10 16:17
  • 悚!公車驚見乘客「頭上插9針」 網嚇傻:不怕煞車?

    頭皮發麻!不少人會利用針灸刺激穴位,改善身體不適,不過一名男子卻在搭乘公車時,驚見前座乘客頭上插滿針,場面怵目驚心,文章曝光短短時間,就吸引超過3百人留言,網友打趣回應「還好搭公車不用戴安全帽」。
    2020/12/03 14:18
  • 腳暖身就暖! 2招「入冬養生術」加速體內排寒

    小雪節氣過後,可以養成泡腳的習慣。中醫認為「寒從腳起」,用熱水泡腳可以通過刺激足底穴位,來達到溫腎的作用,從而提高身體免疫力及抗寒能力。熱水泡腳的好處多多,例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2020/11/26 14:14
  • 車廂內昏厥口吐白沫 中醫師急拿「別針」放血搶命

    有民眾搭火車時忽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嚇得旁人趕緊求救,此時車上正好有名醫師聽到消息前來支援,不料他到場後直接取下「別針」,對著中醫急救穴位施針放血,後來患者竟緩緩睜開雙眼、清醒起身走路,令人驚訝。
    2020/11/13 17:25
  • 戴口罩患「流行性」乾眼症?中醫食療1杯茶薰蒸法

    為了落實防疫,半年多來國人早已養成戴口罩的好習慣,但有國際研究指出,配戴口罩這個小動作,使得乾眼症患者明顯增加!眼科門診也不乏患者因為眼睛過敏、長針眼、長水泡而就醫,都被懷疑和長時間戴口罩有關。
    2020/10/29 11:42
  • 下班頭痛想泡澡紓壓…母建議放鹽巴 兒聽從照做超悲劇

    許多人工作辛苦一整天,下班回到家後希望能好好泡個澡,紓解一下整天累積下來的壓力和辛勞。最近有網友發文分享,他下班回家後想要泡澡紓壓,於是聽從母親建議,把鹽巴倒進浴缸內,沒想到倒至一半時,才發現出大事了,其他網友得知後都笑翻了。
    2020/09/09 20:58
  • 高規格國葬! 李登輝擬安葬五指山「特勳區」

    故總統李登輝,病逝台北榮總,雖然生前他曾經說過,想要火化,把骨灰撒在玉山,永遠與台灣同在,但是現在不排除,也可能將他的遺體,安葬於國軍五指山軍人公墓的特勳區。雖然軍方尚未證實,但最高處前兩排,確實有穴位正在施工,這裡可以俯視北台灣海岸,視野雄壯遼闊,最快一星期內就可以完工,不排除作為李故總統的長眠之處。
    2020/07/31 13:10
  • 今年「三伏貼」時間看這裡!選對時間趨寒邪提高抗病力

    三伏貼是利用一年中,最炙熱的氣候,此時人體陽氣旺盛之時扶助正氣,預防冬末舊病復發。中醫用三伏貼來治療氣喘、過敏等疾病,而今年2020三伏貼最佳治療時間:初伏在國曆7月16日、中伏在國曆7月27日、末伏在國曆8月15日。
    2020/07/15 16:22
  • 注意!罹這病冬病夏治 虛寒體質者「穴位貼敷」這款藥餅!

    最近高溫炎熱,很多人晚上吹冷氣睡覺,導致鼻塞和咳嗽,白天清晨起床後打噴嚏又流鼻水,甚至出現過敏症狀,中醫觀點冬天好發疾病,在夏天治療,而三伏貼適用在天氣最熱,陽氣最盛時期,對象為過敏體質、虛寒體質。
    2020/06/23 23:22
  • 胸悶、頭痛小心「濕氣」上身! 醫教7穴位自我排濕

    夏日炎炎且潮濕悶熱,民眾常有胸悶及頭痛的症狀,當心「濕氣」上身。中醫師表示夏季常有戲水活動,且在高溫的環境下較容易忽視運動後毛孔擴張而寒氣侵體的危機;並強調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並教導民眾在日常期間可以自我「除濕」的7大穴位。
    2020/06/13 14:50
  • 人體數百穴可針灸 臟器、脊椎周遭得小心

    密醫針灸針出人命,正牌醫師提醒,雖然人體穴位都能針灸,但是靠近臟器的部位像是腰腹胸背還有脊椎得特別小心,需要了解患者的肌肉層厚度決定深度,而且必須以斜針或臥針的方式,直針又扎太深就容易傷到臟器。
    2020/05/22 13:32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